(原创)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及体系应该、而且必须“休”矣!
——试析“经济行为预判类型”与“经济行为管理方式(方法)”的对应关联关系及意义、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一年多以来,各个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努力摆脱经济低迷不振的局面,并力图让经济重新走向正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反思,以标榜“自由经济”模式著称的美国成为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发源地,是不是意味着“自由经济”模式的破产?而我们中国又在积极努力摆脱“计划经济”的紧箍,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这又怎么理解和解释?
我们觉得,如果用“经济行为预判类型与经济行为管理方式关系理论”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也许更能找到符合实际和实践结果的答案。
一、
“经济行为预判”概念简介
经济行为,按照有关解释,是指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法律关系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经济目的、实现其权利和义务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简单说,就是主要与人的经济活动相关的、涉及面广、内容极其宽泛的一种行为:包括商品的生产、制造,商品的买卖、服务,商品的研制、开发,投资、经营管理、金融理财,和经济相关的劳作、劳动行为;以及与经济活动有所联系、或对经济结果产生影响的政治行为、艺术行为、军事行为、科技行为、医疗行为、教育行为、文化行为、体育行为等等,也都可例属于经济行为范畴(只是前者属于单一的经济行为属性,而后者则是与经济相关联的双行为或多行为属性)。
经济行为实施执行后,总会产生经济后果。而经济后果一般可有三种:成功、失败或中庸。成功的经济行为结果,如果是经营性的,往往意味着获利、赢利、增利;失败的经济行为结果,则意味着经济亏本、损失;中庸的经济行为后果,也就是既不赚钱也不亏钱。
如果我们将人的经济行为的预期判断,与经济行为的最终实际结果联系起来看,可以发现,“经济行为”又可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经济行为的预期判断与经济行为的结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即“此”经济行为的实施,必然引出“彼”经济结果的实现。这里又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一般来讲,正确的经济行为的实施,最终的实际结果往往是成功的。这种能够带来成功后果的经济行为,可称为“正向的确定性经济行为”。如用公式表示,则:1+1=2。比如,一瓶饮料价格是1元钱,如果我用1元钱就一定能买到那瓶饮料,这就说明,用1元钱买饮料这个行为就是一种能够成功的“确定性经济行为”。
第二种,通常情况下,错误的经济行为,必定会造成失败的经济行为结果。这样的经济行为亦可称为“负向的确定性经济行为”。用公式表示:1-1=-1。比如,用0.5元钱就不能买到那瓶饮料,这就是基本不能成功的“确定性经济行为”。
第三种,不完全正确也非全面错误的经济行为,获得的是一种既不算成功、也不算完全失败的“中庸”结果的行为结果,我们把这称为“零向的确定性经济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种情况,用了100元的成本制造了一双皮鞋,本来打算以120元出售,但届时发现皮鞋有微疵,于是决定还是仍以100元价格出售,结果此经济行为既没有赢利但也没有亏本,形成了平局的局面,经济上也就是做了一次无用功。用公式表示:1+1=0。
以上三种,都属于“确定的”经济行为概念范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确定”并不等于“绝对”。有时候,由于时间、时机、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意外事件的发生,都会影响、改变经济行为的后果和结果,使得原先“确定”的“经济行为”不一定绝对获得“确定”的经济结果。
与以上情况相反的另一大类,为“不确定的”经济行为:即事先对经济行为的实际后果无法进行判断,无法将行为的预期与结果对等联系起来。比如制造了一双100元成本的皮鞋,究竟能否以150元或120元价格出售,不知道、无把握,于是只有到了商店上了货架才能看到实际反映:有可能以预想的150元售出;也有可能要降到100元或50元才能售出;更有可能这鞋压根就没人买。这种对经济行为的正确与否、恰不恰当等问题事先不能准确加以判断,因此实施之后可能出现多种可能结果的情况,这就是“不确定性经济行为”的最明显的特征。用公式表示:1+/-1=?(这里的“?”是“不确定”的意思),即答案可以多解: 也就是说,1+1的结果可能等于2;也可能等于0;甚至会出现等于-1。
我们把经济行为“确定与不确定性”两种类型统归称为“经济行为预判”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