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2-4-12 21:31:53
呵呵,终于有点反应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1:34:14
没有大将风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1:35:39
tanyahaijiao 发表于 2012-4-12 20:58
支持老吴:
     作为老吴的师弟,虽不是一个导师,作为同一个专业的师兄弟,2年多的相处、观察,我是深信 ...
好嘛,女同学、男师弟全上来了
接下来还会有谁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1:48:32
《经济研究》上的有问题论文确实不少,被人怀疑了也就不稀奇了。
这是我写的又一个COMMENT。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415043-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1:51:14
吴老师是行家!请吴老师对这个数据写一片博大精深的论文:按照这个趋势线,中国要再过多少年,小学生将为零。


目前我们的思路其实就是,我已经做过了,就不用管后面的了……整个社会不也是如此吗……目光短视,人心浮躁 ...中国小学生在校人数严重下降
132889 次点击
998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浮萍聚 于 2012/1/22 22:21:2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年        全国小学生在校人数
2010    99407043
2009    100714661
2008    103315122
2007    105640027
2006    107115346
2005    108640655
2004    112462256
2003    116897395
2002    121567086
2001    125434667
2000    130132548
1999    135479642
1998    139537993
1997    139953696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片如下:

已有 1 人评分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财经时事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55889&page=5&from^^uid=117044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1:55:04
大家好,我是吴延兵。首先感谢坛友的理解和支持。对坛友提出的我第一帖中的语言情绪化,是因为看到原帖子中不实的说法,我感到很心痛。有些坛友建议我要淡定,说来也是,何必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但如果我不发帖,有人可能会真以为我文章质量差的“换一个本科生也可以做这样的结果”。一个人的学术声誉需要多年积累,但要诋毁一个人可能只需点下鼠标。所以,我们要倡导有理有据、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和质疑。

谁质疑,谁就应该举证,这是正常的质疑答疑程序,因而受害人没义务和必要出示证据自证清白。有些坛友表示“如何证明这篇文章不是关系稿”?我即使有证据也没必要回答这个问题。广大坛友应该质疑的是“发帖人有什么证据证明这篇文章是关系稿”。其实我是有证据来自证清白的。就像发帖人所说的那样,“关系稿”暗含的假设是文章质量低,所以一个证明方法是请广大坛友耐心阅读我的论文,进而对论文质量做出公正的评判。另一个更直接的证明方法是,论文从投稿到正式发表长达15个月,我手头有匿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书、与编辑部的往来邮件。匿名审稿意见书能否展示?会侵犯匿名审稿人的权利吗?我对些问题不能确定,所以现在不方便展示它们。如何机会合适,我将适时展示给广大坛友。

有些坛友让我公开数据。我作为被质疑人没义务来公开数据,但我要说明的是,论文采用的数据是公开出版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任何人花点功夫都可以整理出相关数据,进而对我论文结论进行验证。退一步讲,即使我公开了数据,也可能会有人怀疑我所公开数据的真实性。所以,想验证我论文结论的朋友,你只需花点时间就可以很容易地收集到我论文中的相关原始数据,这要比我所公开的数据看起来更真实准确,因为在这个辩论中,我并不是独立的第三方。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验证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并不一定要用企业数据,用行业数据或地区数据都可以。当然,如果有企业数据会更理想,但中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企业创新数据。如果哪个朋友有权威的微观企业创新数据,我真诚地希望能与你合作做些研究。

以后我不在这里耗时间了,还不如多做点学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2:14:03
天下为苟 发表于 2012-4-12 21:35
好嘛,女同学、男师弟全上来了
接下来还会有谁呢?
无中生有,不是一个人的道德标准!更何况是受过高等教育的。
心平气和讨论才能服众!
不要把对社会的不满(至少是对科研领域的不满)发泄到某一个人头上,这样不公正。
请理性讨论,不搞人身攻击,不说没根据的话。
难道为自己的朋友解释几句也算错?也不可以吗?我不知道你指的另一位女同学是谁,也不关心。只是,我认识吴,对他很熟悉,顺便说说自己对此人的印象。这是一个朋友的基本信条。我完全可以说不认识吴,然后说些好的话。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只是实事求是,把知道的说一下,大家了解一下。没必要当马甲。解释的对不对,你可以去评论,但请尊重别人。
你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请三思。
发言,要对得起自己的学历、身份,更要对得起自己受过的高等教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2:14:06
wuyanbing_cass 发表于 2012-4-12 22:55
大家好,我是吴延兵。首先感谢坛友的理解和支持。对坛友提出的我第一帖中的语言情绪化,是因为看到原帖子中 ...
一、你可以公布部分审稿文件和邮件,只要隐藏同信人的身份即可(事先与审稿人说明,我相信在匿名的前提下,他们没什么正当理由反对)。这是可以让质疑者信服的证据。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依然质疑你文章的水准,那责任也在审稿人和编辑部。
二、关于数据公布。我觉得如果可以公布,不用担心别人质疑你造假。尽管数据公布也证明不了论文水平的高低,但既然是公开数据,我认为可以公布。当然,只公布某一个回归使用的数据也行,并且让人核对原始值与公开年鉴数据,以证明没有造假。

三、行业数据与企业数据的问题。高度综合了的行业数据或者地区数据与企业微观数据的极大差别。比如,省级数据就无法设定行业的虚拟变量,进而无法控制国企和民企在不同行业的分布——而行业分布本身与企业性质有关,因为民企不能进入某些行业。这是一个严重影响结果的问题,至少在我看来。

四、我相信冷静并认真阅读过你文章的朋友确实都会有一个公正的判断。尽管我相信作者本人没有去主动寻求照顾,但这不能排除杂志社有特殊考虑。我认为就本文的发表而言作者没责任,杂志社才是最该受到质疑的。

五、假如同样的文章,换一个人没有良好发表记录且不在社科院工作的人,我相信大家自有公论。但更重要的是:应该要把工作单位与作者过往的发表记录分开。有人会质疑说没有导师、没有天时地利与人和,作者就不会有良好的发表记录。这样的质疑也许不无道理,但我们应该深挖一层,那么为什么他会有好的导师并去社科院工作呢?导致这个结果的因素并不是“关系稿”而是作者求学阶段的努力与成绩。也许,这些成绩给他未来带来一些便利与优势,但这付出努力之后的回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2:17:26
raku8731 发表于 2012-4-12 14:00
越描越黑,也许不是关系稿,但根据楼主自己的描述,论文质量真的很差。
在理论上,什么是生产效率?最简单 ...
我不说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2:18:50
一二则可,三则多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2:20:26
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2:22:04
我随意地赞成了那个批评贴,我有劣根性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2:25:13
夸克之一 发表于 2012-4-12 22:14
一、你可以公布部分审稿文件和邮件,只要隐藏同信人的身份即可(事先与审稿人说明,我相信在匿名的前提下 ...
这样的发帖人值得尊重。尽管对文章本身也有看法,但是发言很中肯。坦白的说,我对本文不是很专业,无法发表具体看法。
但是本发帖人的态度很让人尊重。不搞人身攻击,就事论事,值得尊重。从你的发言看出,你是专业人士。有好的学术水准,也有好的人品与道德风范。
希望论坛这种理性的帖子多起来,取代那些不理性甚至谩骂、泄愤的帖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2:34:17
hahah,咋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2:40:01
人家质疑你文章的水平差,你应该对事不对人啊,好好把你的文章讲给人家听,何必这样沉不住气。。。真要折腾,内部很多丑事都要抖出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3:02:48
社科院的人发文章是有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3:05:57
tanyahaijiao 发表于 2012-4-12 22:25
这样的发帖人值得尊重。尽管对文章本身也有看法,但是发言很中肯。坦白的说,我对本文不是很专业,无法发 ...
^呵呵,你是新人?大名鼎鼎的夸克呢,夸克的水平,当然膜拜啦,呵呵。虽然你的注册时间是新人,但是,看你能关注这样的帖子和争论,真不像新人,呵呵。
夸克说的很有道理。
其实,呵呵。学术可以有争鸣,但就仅仅争鸣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3:09:01
夸克之一 发表于 2012-4-12 22:14
一、你可以公布部分审稿文件和邮件,只要隐藏同信人的身份即可(事先与审稿人说明,我相信在匿名的前提下 ...
夸克!版主就是版主,说话心平气和,讲道理。要是论坛都像版主这样说话,感觉会爽的。
我对本帖争论的文章不懂,学术也不咋样,不敢掺和讨论,只是看见版主你,膜拜一下,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3:11:32
remlus 发表于 2012-4-12 10:11
欣赏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
同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3:12:35
情况复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3:22:44
经济学需要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时代,但这个争论好像不够格,学术争鸣这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比经济学本身的发展的差距还要巨大,甚至比台湾都差, 这方面我建议大家看一个下,经济学季刊 2009年"超赶共识监督下的中国产业政策模式———以汽车产业为例(瞿宛文)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白让让教授的争论文章,你仔细读完,别说学术文章本身的内容,只看对待学术的态度和争鸣用的语言,你会发现真有差别.看来国人学习西方经济学同时,还要加强学习如何进行学术争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3:24:41
鼓励名正言顺的论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3:28:21
一个叫天下为旬的网友贴出了吴延兵在进入社科院之前的发表情况:

18)        吴延兵,《企业联合理论综述》,《经济纵横》,2002年第9期,第60-63页。

19)        吴延兵,《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决策探索》,2002年第7期,第36-37页。

20)        吴延兵,《如何赢得竞争优势:市场定位要素、策略与程序分析》,《市场与发展》,2002年第7期,第35-36页。

21)        吴延兵,《委托代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者》,2002年第7期,第41-42页。

22)        吴延兵,《网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决策借鉴》,2002年第4期,第72-76页。

23)        吴延兵,《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与激励机制设计》,《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37-40页。

24)        吴延兵,《谨防激励陷阱》,《人事管理》,2002年第3期,第36-37页。

25)        吴延兵,《CI战略的文化本质》,《中外企业文化》,2001年第11期,第47-48页。

26)        吴延兵,《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人才开发》,2001年第8期,第40-41页。

27)        吴延兵,《虚实结合:虚拟企业成功之道》,《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年第6期,第46-50页。

28)        吴延兵,《虚拟企业的价值分析》,《价值工程》,2001年第6期,第13-16页。

29)        吴延兵,《劳动力市场特征与中国就业政策选择》,《经济界》,2001年第5期,第26-30页。

30)        吴延兵,《管理模式的收益规律初探》,《现代企业》,2001年第1期,第18页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术道德监督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3129095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么多“高水平”的刊物文章?以这样的底子,进入社科院后立马连年发经济研究,你让大家怎么相信这不是关系稿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3:35:39
公开论争  
很热闹了,当然发的多不一定就是关系嘛,不过,神奇的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3:39:22
我还是先看看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3:40:20
勇气可嘉 值得钦佩,改日有空必拜读大作,mark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23:41:57
davil2000 发表于 2012-4-12 11:07
支持楼主的辩明真理的态度。
然而,仅凭这点也不能谴责跟帖的坛友,《经济研究》上的一些文章确实垃圾!O( ...
很有道理,经济研究应当把研究原始数据,以电子形式同步公开,能做到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00:16:25
“老吴的学术水平,可以从已经发表的论文可以看出。(同时注明:不要拿国际知名学者的水平来要求老吴同志;虽然我觉得他水平是有的,但是距离诺奖得主还差的太多太多,也不要对一篇论文求全责备,毕竟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进步的。)老吴硕士的时候,期末作业曾被老师自己拿去发表在某知名期刊上,并在某知名学术会议上作为老师的研究成果发表,并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足见老吴师兄的理论水平。那才是硕士的时候。硕士的3年,老吴同学是怎么度过的,整个研究生楼上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说其他,都知道那个拼命三郎!”

不知该师弟是想替小吴同学辩解还是越抹越黑?!首先,勤奋和水平没有必然关系;其次,老师拿学生成果发表,可见整个学校的学风之差!不要拿潜规则说事,很多老师也没有那么品行恶劣。

顺便说说论文,经济研究上的文章,呵呵,抽空自己多看看就明白了,弄些数据也就两周就弄下来的事,没有任何可读性,是也就是中国的高校和小研究生拿它当回事,发在上面好像被皇上临幸了似的。至于说关系稿,我觉得不至于,因为说句实在话,小吴同学的文章绝对不是经济研究里最差的,里面比他水平差的文章多得是,有的计量明显有问题,何必就揪住他一个人。

就文章而言,知网上可以下载,大家看看自己就清楚了,文章主要想说明“国企存在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双重损失,而且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前一个结论“国企存在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双重损失”,这一结论以民企作为参照物,作者仅采用文字进行叙述,这个问题不大,就算建了数学模型也没什么意思,同义重复一下提高投稿的命中率而已,也基本符合一般的认识,到此文章没有任何实质性贡献;后面那个结论“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才是文章的精华,如果把这一点讲清楚就是最大的亮点,但作者对这一结论根本没有任何阐述,理论上没有任何推理,这也是质疑者提出的文章软肋所在,这个如果没有理论推导,又想进行检验,简单说“假说2: 国企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然后含糊其辞地解释一下,也就可以过关了,不至于象现在这么被动。

对于“国企存在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双重损失”,其实F检验就已经够用了,后面的计量模型实际上就是迎合审稿人的口味;但F检验却无法说明““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因为前一结论是国企和民企相同变量的比较,而后面的是两个不同量的比较,相当于有两个人,你说甲的身高比乙高20%,甲的体重比乙重25%,你能说明甲身高的优势不如体重的优势明显吗?还能计算出优势的差值是5%?实际上统计很可能是无差异的,而且这样非驴非马比较的结论到底意义何在?这是明显的技术问题,这也就是质疑者所指出的技术硬伤。后面引入虚拟变量后,也只是重复一下国企和民企相同变量的比较,对于“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这一结论根本没有任何说服力,至于后面的稳健性检验,对国企和民企同一变量才有意义,对于“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毫无意义,因为这个问题从根上就没有被解决掉过,而这才是文章的核心所在。货不对板,当然观众要发发牢骚,小吴同学何必要较真回应呢?真要较真的话,这篇文章压根就不能这么写。

当年看《经济学季刊》,一篇研究国企和民企的计量文章,直接拿国企和民企两个数据源不同方程的系数比较大小,这水平也能发,真雷人!毫不夸张地说,《经济研究》至少80%的计量文章都存在技术问题,说起来都是审稿人的问题,但审稿人水平都这样,还能指望上面的文章水平怎么样?按照惯例,小吴同学也很可能成为匿名审稿人了,呵呵,提高一下自己吧。

顺便说下,最好不要看中国的经济类期刊,找篇好文章如同大浪淘沙,成本太高,也不要太拿发在某级期刊上的文章太当回事,拿来混个毕业、找个工作、评个职称也就行了,自己就偷着笑吧,千万别拿出来显摆,这个后果……如果你能挺得住拍,呵呵,那你随意。记得有个兄弟曾在坛子上说自己发过多少高级刊物,有一个月搞的文章就能发在某某研究,惹来粉丝无数,看看他的文章,可能水平还不如小吴同学,不过没有拍他的砖,人家就成了传奇了,而小吴同学遇到拍砖的,结果就悲剧了,请大家高抬贵手,不要再和小吴同学过不去了,起码人家没有抄袭,水平问题慢慢提高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00:23:47
再次飘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00:29:44
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