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6120 4
2007-02-11

网络开发是在点轴开发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实现途径有那些呢?网络开发和深度开发或均衡发展有什么不同呢?

孙久文指出点轴开发理论并不完善,而且总观全国只有广州-深圳轴线是成功的

大家如何看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7-13 14:40:00

点轴系统理论是陆大道提出的,他从1984年至今已经将其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理论,而其提出的“T”型开发模式也曾一度对中国国土开发起到了一定的影响。陆大道本人对点轴开发的实现途径是看中轴线自身的集聚和辐射左右,魏后凯后来认为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应该进行网络开发,但是过程模式仍旧是“点”-“轴”-“网络”的形式,充其量,在理论上,只是点轴模式的一个扩展。

现在从开发来看,由于中国的省域政治版图,铁路沿线内的并不是一个省自身可以控制的,所有,很多铁路资源的控制都是受到国家铁路部门控制,故而,除非该城市自身发展特别好,很难对地方起到作用。(小城市更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14 19:10:00

国内对社会经济空间分布的研究起步较早,最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以后地理学家对空间组织过程模式的关注。由于对空间组织过程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社会经济地域组织的基本型式和空间结构形态,回答了如何进行最佳组织,如何处理经济增长和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发展中从绝对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等问题,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力量模型,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的提出。
a 点-轴开发模式
其基本内容是:工业化之前,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是均匀分布的;到工业化初期,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点状分布的工矿居民点或城镇,在这些居民点与城镇之间出现了交通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的集中,其中某些工矿居民点或城镇规模扩大,对外联系的交通线逐渐演变成一系列基础设施并构成效益高、经济技术集中的发展轴线。与此同时,在主要发展轴线外又出现诸多新的次级轴线和次级中心,逐渐形成以“点-轴”为标志的空间结构系统(陆大道,1995)。

点-轴开发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方向性和时序性。上述点轴渐进扩散过程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动态连续特征。是极化能量摆脱单点的限制走向整个空间的第一步。
其二,过渡性。点轴开发开始将开发重点由点转向了轴线,而多个点轴的交织 就构成了网络,点轴开发成为了网络形成的过渡阶段;随着区域网络的完善,极化作用减弱,而扩散作用增强,区域经济逐渐趋于均衡,因此,点轴渐进是区域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过程。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也是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渐消除过程。
可见,对于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来说,点-轴渐进扩散理论除回答了经济发展集
聚过程外,更重要还提供了极化方向和时序控制这一新手段。
b 网络开发模式
当区域经济的空间过程达到了使核心与边缘的的极化边际效应缩减到与其扩散边际效应相持平的程度时,区域发展已由不平衡走向了平衡的转折点;这时资金已不在是全面均衡的障碍,区域开发的进程为自己创造了转向以均衡化和分散化为特征的非极化阶段的可能条件。极化过程导致的经济活动过度集中已引起集聚规模的不经济,如交通成本上升、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于是均衡化与分散化就成为区域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区域内逐步完善和趋于密集为手段,将整个趋于发引向均衡化的开发就是网络开发。
网络开发具体包括两个内容:
其一,将已有的点轴系统内的轴线连接和扩展,形成一个纵横交错、遍布全区的空间网络,使各极点的扩散效应也交织成网。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使极化发展失去存在的必要。
其二,将已有的各点轴系统内的产业体系与增长极城镇体系连接为一个完整的网络,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多样的区域产业系统。在系统内部,大量紧密协作,各具分工的不同规模的企业以完善的产业链条紧紧围绕于主导部门周围,同时形成了一个职能上各具特色、紧密联系、相互依托的增长极体系。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流动直接来往于最高级的极点和广大农村腹地之间,在各级城镇中的传递畅通无阻。
这两个网络的发展,会大大提高区域内各节点、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间各种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与密度,最终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带动更大范围的区域发展(张敦富,199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17 10:48:00
理论上是这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1 12:35:03
2)空间经济的网络分析:中国交通运输网络(多模式:航空、水运(沿海和内陆河运)、高速、国道、省道、县道及环城高速、地方等级公路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基于3年的交通网络数据、25年《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后的地级市个数稳定在286个,2000年前变化较大)和25年《中国统计年鉴》,分析中国经济网络空间格局的合理性,提出空间经济(Spatial Economics)的最佳格局(Optimal Pattern)或模式,如点-轴模式,网络模式。开发中国空间经济的网络分析方法(network analysis)、技术和软件系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 ... ard=1&id=4093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