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2-4-13 11:01:11
大家多对文章进行点评切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1:06:13
能发经济研究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至少从学术上下过功夫,本人只有羡慕、佩服!继续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1:17:32
努力是肯定的,优秀也是肯定的,发言的各位都是优秀努力的,至于发经研,则是大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1:18:09
早晨起来一看,呵呵,怎么又有一个帖子,看来小吴同学彻底火了!但我怎么觉得小吴同学的师兄弟姐妹们都在帮倒忙,越描越黑。

“   第一、《经济研究》是顶级的期刊,任何人都有投稿的权利,不能因为吴延兵在中科院工作就剥夺他的基本权利。  第二、对于国外模型的应用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不是说牛顿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吗?!
  第三、对于吴延兵文章的质量,以我的学术水平确实没有资格评论,但我坚信经济研究的审稿人不会是白痴。   以上我说的话句句是真,绝没有替老同学说好的意思,但当一个全身心投入学术,并由此取得成功的人无端遭受攻击时,任何善良的人都应该感到心痛的。不是吗?!”

关于小吴同学的身世,没有人质疑他的努力和奋斗,所以不必辩解。三条中的第一条,我同意;第二条,同意一半,因为缺乏足够的原创性,但也不能说这种做法没有意义,而且涉及数据的多来源检验的问题可以增强原结论可靠性,无可厚非,只是这样有耍小聪明之嫌,国内不少人这样做,也就姑且从了吧;第三条,坚决反对,因为是你没有见过白痴的经济研究的审稿人,呵呵。最后那句话,也反对,(1)小吴同学
不能算作学术界的成功人士,是否成功要由时间评价,从我扫过的他的论文来看,起码现在还不是,以后是不是未知,当然,这是仅就学术水平而言,而不是现在发在什么档次的刊物上;(2)“无端遭受攻击时,任何善良的人都应该感到心痛的。不是吗?”,这无所谓“无端遭受”,别人有质疑的权利,回答清楚技术问题就可以了,如果文章技术没有问题,我个人觉得就算是关系稿也无妨。实际上是由技术问题引发的关系搞得质疑,而不是反过来推理的,至于“任何善良的人都应该感到心痛的”,呵呵,一看就知道就是个文艺女青年。

个人经验而言,我相信这不是关系稿,但从对中国经济的学界水平建设而言,我倒宁愿希望这是关系稿,原因嘛……就是如果是关系稿,说明学界水平还不太差,关系稿的水平也说得过去;如果不是关系稿,只能说明学界水平令人发指还自以为是,呵呵。

有同学一直要求技术解读,我就把昨晚写的一个帖子附在下面,里面提到了文章技术问题和我对中国经济学的一点看法:

“老吴的学术水平,可以从已经发表的论文可以看出。(同时注明:不要拿国际知名学者的水平来要求老吴同志;虽然我觉得他水平是有的,但是距离诺奖得主还差的太多太多,也不要对一篇论文求全责备,毕竟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进步的。)老吴硕士的时候,期末作业曾被老师自己拿去发表在某知名期刊上,并在某知名学术会议上作为老师的研究成果发表,并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足见老吴师兄的理论水平。那才是硕士的时候。硕士的3年,老吴同学是怎么度过的,整个研究生楼上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说其他,都知道那个拼命三郎!”

不知该师弟是想替小吴同学辩解还是越抹越黑?!首先,勤奋和水平没有必然关系;其次,老师拿学生成果发表,可见整个学校的学风之差!不要拿潜规则说事,很多老师也没有那么品行恶劣。

顺便说说论文,经济研究上的文章,呵呵,抽空自己多看看就明白了,弄些数据也就两周就弄下来的事,没有任何可读性,是也就是中国的高校和小研究生拿它当回事,发在上面好像被皇上临幸了似的。至于说关系稿,我觉得不至于,因为说句实在话,小吴同学的文章绝对不是经济研究里最差的,里面比他水平差的文章多得是,有的计量明显有问题,何必就揪住他一个人。

就文章而言,知网上可以下载,大家看看自己就清楚了,文章主要想说明“国企存在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双重损失,而且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前一个结论“国企存在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双重损失”,这一结论以民企作为参照物,作者仅采用文字进行叙述,这个问题不大,就算建了数学模型也没什么意思,同义重复一下提高投稿的命中率而已,也基本符合一般的认识,到此文章没有任何实质性贡献;后面那个结论“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才是文章的精华,如果把这一点讲清楚就是最大的亮点,但作者对这一结论根本没有任何阐述,理论上没有任何推理,这也是质疑者提出的文章软肋所在,这个如果没有理论推导,又想进行检验,简单说“假说2: 国企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然后含糊其辞地解释一下,也就可以过关了,不至于象现在这么被动。

对于“国企存在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双重损失”,其实F检验就已经够用了,后面的计量模型实际上就是迎合审稿人的口味;但F检验却无法说明““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因为前一结论是国企和民企相同变量的比较,而后面的是两个不同量的比较,相当于有两个人,你说甲的身高比乙高20%,甲的体重比乙重25%,你能说明甲身高的优势不如体重的优势明显吗?还能计算出优势的差值是5%?实际上统计很可能是无差异的,而且这样非驴非马比较的结论到底意义何在?这是明显的技术问题,这也就是质疑者所指出的技术硬伤。后面引入虚拟变量后,也只是重复一下国企和民企相同变量的比较,对于“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这一结论根本没有任何说服力,至于后面的稳健性检验,对国企和民企同一变量才有意义,对于“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毫无意义,因为这个问题从根上就没有被解决掉过,而这才是文章的核心所在。货不对板,当然观众要发发牢骚,小吴同学何必要较真回应呢?真要较真的话,这篇文章压根就不能这么写。

当年看《经济学季刊》,一篇研究国企和民企的计量文章,直接拿国企和民企两个数据源不同方程的系数比较大小,这水平也能发,真雷人!毫不夸张地说,《经济研究》至少80%的计量文章都存在技术问题,说起来都是审稿人的问题,但审稿人水平都这样,还能指望上面的文章水平怎么样?按照惯例,小吴同学也很可能成为匿名审稿人了,呵呵,提高一下自己吧。

顺便说下,最好不要看中国的经济类期刊,找篇好文章如同大浪淘沙,成本太高,也不要太拿发在某级期刊上的文章太当回事,拿来混个毕业、找个工作、评个职称也就行了,自己就偷着笑吧,千万别拿出来显摆,这个后果……如果你能挺得住拍,呵呵,那你随意。记得有个兄弟曾在坛子上说自己发过多少高级刊物,有一个月搞的文章就能发在某某研究,惹来粉丝无数,看看他的文章,可能水平还不如小吴同学,不过没有拍他的砖,人家就成了传奇了,而小吴同学遇到拍砖的,结果就悲剧了,请大家高抬贵手,不要再和小吴同学过不去了,起码人家没有抄袭,水平问题慢慢提高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1:19:13
问题是现在许多博士根本没有理解国外模型的内涵,完全在滥用、瞎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1:39:55
吵这么热闹,闲的蛋痛,有时间好好写写自己的paper,争取发一个AER,经济研究之类的。最讨厌学术争鸣最后演变为人身攻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1:51:36
民族的劣根性!看不得别人的一点好,否则非要一挖到底,就不允许别人曾经的失误?就看不到别人的努力与勤奋?有本事,你也靠关系去发《经济研究》,即使发《中国工业经济》也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1:57:26
走过,路过,不发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1:57:42
也是一个角度,应该全面的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你是同学,那我是师姐了。我是山经1999级研究生,当时我们都是住在校医院楼上,我在三楼,男生应该在二楼吧
你们级的很多人都认识,吴也听说过,水平不错超过一般人,但是达到经济研究水平了吗?我达不到这个层次去判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2:25:31
言论自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2:47:56
要学会理解他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2:48:51
天下啊,本无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2:49:43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3:02:24
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3:24:46
看不明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3:28:15
楼主,十年呀,十年是怎样的变迁。
用十年前的东西来论证现在,简直是荒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3:38:19
不盲从,不苟同,独立思考和自由批判才是学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3:44:06
上这个论坛的估计也多数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吧。。。看看这个帖子里的回帖,就应该明白中国的学术水平为什么这么低了,没有逻辑性、没有独立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4:18:55
不怀疑lz的动机,不过内容相当于啥都没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4:20:14
向人家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4:34:14
实事求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4:38:48
天下为苟 发表于 2012-4-12 21:26
“十年前不错的期刊今天也可能不再不错”
既然你能认识到这一点,何妨更进一步
将这一逻辑也运用到人身 ...
说的有理。。就跟现在还在延续的韩寒事件一样,那么多公知名人为韩寒背书打包票,最后呢,自己多年来建立的信誉和威望毁于一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4:44:42
zll232 发表于 2012-4-12 19:54
人家发了经济研究,应该向别人学习。能发经济研究肯定有其价值所在
人家质疑的就是那篇发在经济研究上文章的质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4:49:51
lz的表述,偏感情,缺乏实际证据
鉴定完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4:55:03
社科院。。哎!现在还有几个愿意考社科院的博士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5:24:49
楼主是好意的。
当年的好期刊是站在当年的角度看的,界定好期刊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有700多米的稿费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5:31:47
是不是关系稿和人品、努力程度等等都没有关系,楼主应就事论事,不应用“他是个好人!”类的文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5:48:40
大家还是宽容点吧。
虽然大家都是到现在没几个人是潜心学术的
但还是要抱着一颗宽容积极的心去对待每一个能在经济研究上发刊物的同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5:52:26

应星:且看今日学界 “新父”之朽败

            且看今日学界 “新父”之朽败

            应星




与自然家庭不同,社会家庭的接续更替更容易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因而不时会出现
断代现象。比如,中国学界自1966年大学停招延续了11年,即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断层。如
果从1957年反右运动对学界的禁锢和冲击算起,中国学界废学长达20年,这足以构成一个
世代的断裂。

当年的“新三届”是在“父亲”缺位的情形下开始在学界开疆拓土的。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他们做成了今日学界的父亲:掌控着学界的资源,引领着学界的风潮,统领着众多的学
子。那么,他们今天到底是如何做父亲的?

学界的这些新父们自幼失诂,是吃狼奶长大的。他们身上表现出这样一种鲜明的特点:社
会阅历丰富,经验直觉敏锐,人际关系娴熟,问题意识明确,生存能力强劲,开拓精神十
足。因此,他们能够在进入学界后不长的时间里安营扎寨,开花结果,用10年左右的时间
获得了在正常情况下需要2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获得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有媒体誉之
为其辉煌无法复制的“新三届神话”。

尽管学界新父们今日的学术地位的确辉煌,但是,他们的学术成就和人格品质似乎远谈不
上辉煌。

首先,先天的营养不良决定了他们学问的底气虚弱,而进入学界后成名太快又使他们的精
力早早地陷入会议、派系和资源的泥潭。他们太晚地奠定为学的地基,却又太早地进入戴
维·洛奇所谓的“小世界”——这注定了他们的学问难上层楼。

其次,他们早年的曲折和进入学界初期的困窘使他们急于寻求补偿。他们少时追随太阳时
,舍我其谁的骄傲在经历了饿其体肤的记忆、上山下乡的磨洗和“脑体倒挂”的尴尬后,
而今常常表现为对权力的迷恋和资源的贪婪。

再次,早年在底层的混迹虽然使他们具有了很强的处理俗务的运作能力,但他们常常也自
觉不自觉地把学术俗务化。从底层千军万马中能够挤上大学的独木桥,进而占据大学的教
席,再进而在学界尽得风流,说明他们具有混社会的足够聪明,但他们常常缺乏对学术真
正的敬畏,甚至缺乏做人的底线。

创新与气虚,开拓与贪婪,务实与媚俗——这就是学界新父们的两面性。尽管这种两面性
一直存在,但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有所不同。以1990年代中期为界,可以看到他们的某些重
要变化:

就他们与体制的关系而言,经历了从批判到合谋的变化。1980年代,在他们初入学界时,
正值改革大潮兴起和新启蒙呼声甚高之时。对体制的批判精神和对道统的重塑意识使他们
迅速崭露头角。长期清苦的生活条件虽然使一部分人下海另谋生路,但更多的人还秉持着
某种理想精神坚守岗位。但自1990年代中期尤其是自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央财力的大大增
强,国家调整了对学界的治理技术,一方面加大了对学界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数
目字的管理”增强了大学的行政化,以包括各类各级课题、基地、学位点、奖项等在内的
各种专项资金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界。如今,大学已经成了一个新的淘金之地。如果说新父
们当年还能够咬紧牙关克服清贫的话,那么,面对大量可以用学术成果去争取的资源,他
们再也按捺不住了,十分积极地投入了这场持久的资源争夺战。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一
批名利双收的学术新贵,他们不仅头上顶满了各种头衔和荣誉,而且住上了豪宅,开上了
名车。然而,在这些耀眼的光辉背后,却是空前的堕落:虽然他们著作等身,但在课题学
术的引导下却是言不及义,空洞无物,且剽窃成风,学风败坏;虽然他们荣誉环绕,却是
以彻底破坏避嫌原则或启动利益交换及平衡的“潜规则”为代价的;虽然他们争来了博士
点、重点基地、重点学科,却是以赤裸裸的行贿为铺路石的。学界腐败之深已不亚于商界
和政界,而尤有过之的是,学界的腐败却很少得到体制的追究。

就他们与学术本身的关系而言,经历了从自说自话到与国际接轨的变化。1980年代,是一
个思想勃兴的时代,学界新父们以敏锐的问题关怀侧身其间,著书立说。尽管那种自说自
话的学术产品还只是半成品,但却或多或少蕴含着对中国社会真问题的把握。但自1990年
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学界与国际接轨的呼声与压力越来越大,学术
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变化的确有利于搭建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从形式上推动学
术的进步。但是,盲目地接轨话语也使今天的中国大学在逐渐丧失自主独立的学术精神、
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立足本土的学术情怀。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中国的这些学界新
父们正在自觉地成为以美国为主导的学术市场的蹩脚尾随者。学术“成果”在大量涌现,
学术真金却在不断萎缩;学术市场热闹非凡,学术空气却异常浮躁。

就他们与学生的关系而言,经历了从导师到老板的变化。1980年代,当学界新父们还只是
本科生课堂的教师或最多是硕士生的导师时,他们大多还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思考
问题。那时,他们都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引导博士生去攀登学术的高峰。而进入1990年代
以后,学界新父们先后都成了博士生导师。然而,到这个时候,“博士生导师”往往只是
他们个人在学界的一种资格和地位符号。至于说他们与学生的关系,则从原来指导读书的
导师变成了课题发包的老板。在新父们领来了无数的课题之后,已经完全没有兴趣或精力
来指导学生读书了,他们必须主要依靠研究生来完成课题。研究生一进校就被分派到导师
不同的课题中,成为课题廉价却主要的劳力,并以此充作他们的毕业论文;而老板们从课
题中拨出九牛一毛给研究生充作微薄的报酬后,就欣然在学生的论文前把自己的名字署在
了第一位,而后又去运作在核心期刊的发表。课题不可能达到真正培养人的目的,它需要
的只是熟练的技工。新世纪前后,中国大学卷入了升格和合并的狂潮,专科变本科,学院
变大学,大学变超级大学;然而,在“课题学术”的引导下,今天的中国大学几乎通通成
了高级技工学校。

师道之不存,学问之不尊,学人之废学,久矣。在学界今天表面空前的繁荣的背后,掩不
住的是严重的浮躁甚至**的堕落。当然,我所谓的学界新父,指的是占据体制主流地位
的学人。也许学界真正的希望是在那些位置很低、声音很小,然而属于鲁迅所谓“埋头苦
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身上。不过,我并不像鲁迅早年
和中年那样把希望自然地放在青年人身上。如果学术精神没有经过认真的反省和重新的奠
基,如果学术体制没有进行严肃的批判和深刻的改造,只靠自然的代际,是注定无法克服
学人那种媚俗之风和浮躁之气的。相反地,那些自小经历规范化训练、顶着国内外名牌大
学头衔的学子新秀们会更巧妙、更娴熟地把学界新父们的生存技术和风格接过来。学界到
底应该如何做“父亲”,这仍是摆在学人面前一个值得严肃思考的话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