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色·作家 □ 黄广明
他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在写作
“钱当然是好的,不过在创作时,你最好不要太去想钱。这种想,会让创作过程便秘而已。”这是斯蒂芬·金的写作信条。在此指引下,他花了三十年的功夫,写出了四十本小说和两百篇短篇小说,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三种语言,发行三亿本。
1979年,金的小说《死亡区域》第一次登上当年的美国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名列第六位。从此他在畅销书排行榜上有了固定的座位。到二十世纪结束前的二十年里,他一共有二十六本小说进入当年的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其中在1987年,他的《燃烧森林》排在第一位、《米泽丽》排在第四位、《龙之眼》排在第十位。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畅销书作家的代表人物。
然而除了自身的天赋,美利坚文学的遗传DNA也让金受益匪浅。2003年,金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的终身成就奖时,评委会对其获奖评语就是:“继承了美国文学注重情节和气氛的伟大传统,体现出人类灵魂深处种种美丽和悲惨的道德真相。”
实际上,无论是阴郁诡异的爱伦·坡,还是寻找人性中隐秘罪恶的霍桑和麦尔维尔,这些美国第一代作家都是书写黑暗的大师,美国文学诞生之初就与神秘恐怖、人性的黑暗结伴而行。随后,个人对社会的反抗、对现实的批判也成为美利坚的文学家们不断书写的主题,威廉·福克纳和“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的大师们都是各自时代的掘墓人。如今斯蒂芬·金也坚定地成为这黑暗的另一半。
于是流淌着这样的文学血液的金,不断在打字机上勤勉地实践着缅因州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个现实美国地图上并不存在的小城在金的虚构中渐渐成型(这也可以看作他在向前辈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致敬)。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欢迎,最主要的是他善于把离奇古怪的恐怖故事和城市小镇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给都市的平庸生活带来刺激,从而与人们世纪末的焦虑形成心灵上的共鸣。金的小说的确反映了人们被恐惧和死亡所缠绕的焦虑心理,而且更把市井平民写成与恐怖的恶魔搏斗的英雄,使平庸之辈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因此尤其受到追求刺激和幻想的年轻人的青睐。加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科幻小说盛极而衰,金的恐怖小说生逢其时,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大量的读者。
金的成功还来自其作品的独特风格。复调式的叙事结构,不断变化叙述角度,口语化叙述口吻,加上哥特式华丽奇谲的句式成为他的招牌。
约翰·格里森姆、迈克尔·克莱顿、汤姆·克兰西等几位老牌畅销天王和金相比,粗糙的结构和平庸的语言让他们只能成为合格的畅销小说家而无法取得多大的艺术成就。
然而斯蒂芬·金似乎并不想成为专职的恐怖小说家,一度打算金盆洗手的他尝试了其他题材的作品,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被恐怖小说“绑架”了。对此,金在自己的小说中不止一次地表达了这种欲罢不能的痛苦,他小说里的恐怖小说作家往往因为打算放弃写作而饱受折磨。在《米泽丽》里倒霉的作家被自己的书迷绑架;在《尸骨袋》里被书商频频骚扰;最糟糕的是在《黑暗的另一半》里,作家竟然受到自己笔下的虚构人物的死亡威胁,让其完成续作并想取而代之。
但不管怎么说,他始终没有辜负书商的高额合同,更没有辱没美国文学的金字招牌。用最流行的解释是:他拿起笔杆的那一刻灵魂附体,他继承了美国文学的光荣传统,那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写作,他,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