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511 9
2012-04-13
AER也不能保证篇篇精品。介于国内经济学研究总体水平尚低(进而决定匿名审稿人的总体水平),《经济研究》存在较低水平的文章也是可能的。
1.首先关于文章的好坏,各有各的标准,口味、偏好。特别是,期刊是有自己的风格的,取向的。
2.不过,大体上,真金不怕火炼,好文章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批评。
2.1对于一个数学定理的“证明”,只要具备相关知识,花费一些时间就可以证实该“证明”是否有误。这是可证实的。
2.2纳什给出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这是可证实的,进而可以评价其贡献。
3.匿名审稿人,就是来证实文章质量的专家。
3.1但是有些文章并非如“数学定理”,没那么容易完全证实。或只能在一个概率上推断其质量。
3.2这也便是《经济研究》也可能存在较低水平文章的原因。
4.谨慎的讲,针对一个问题,评判答案的优劣,并非易事。那怎么办呢?
4.1例如,解释中国经济增长,有各种各样的文章,如何评价优劣,贡献大小呢?
5.主流经济学的办法是:针对一个问题(比如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不是直接看你的答案,而是看你是否采用了“标准框架”来回答问题。
5.1针对一个问题,无论你的答案看起来多玄妙,多精辟,只要你没有采用“标准框架”,就潜在的存在问题,并且存在的潜在的问题的严重程度也难以评估。所以,主流的统一意见是,要求大家在“标准框架”下讲话,讲故事,然后在“标准框架”下来评判你的答案(解释力)。
5.2为什么采用标准框架?标准框架是经过几代经济学家不断(理论和经验)检验、完善发展,才得到普遍的认同。只要还没发现严重问题(对基本框架证伪),大家暂时就能够接受“标准框架”。而对与“非标准框架”,由于缺乏足够的稳健性检验,所以通常处于被怀疑之列。极端的,就是不采信“非标准框架”的答案。
6.国内学界的问题是,关于标准框架的理念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6.1无论是期刊的编辑,还是高校的学者,暂时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共同知识)。
7.结果,没有“标准框架”这一标尺,所以判断“文章”质量,就会存在较大的分歧。
7.1所以可能是:从标准框架的角度,一篇文章给出的答案不可信(难以证实);而从问题的现实意义角度,同一篇文章可能被认为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7.2这也可能是《经济研究》存在低质量文章的原因(从标准框架的角度)。
7.2.1如果《经济研究》不按照“标准框架”的标准,那么就是所说的“各有各的口味”。
8.最后要强调的是,采信标准框架评判文章贡献,只是说出错的概率小;而非标准框架的答案,其正确的概率较小。但是,绝不应该排除其他框架可以发展更好的答案(对于理解这个世界得到确凿而真实的判断)。这也是学术思想史上的创新与演进。
9.更近一步,这也是人类知识创造的一个困境。在所谓的标准框架下出错概率小,但阻碍创新;而突破标准框架有利于创新,但是出错概率大。
9.1但是,就国内的学术总体思考水平,很怀疑是否认识到这个程度。
10.所以,本文作者采用保守观点:应该提倡“标准框架”,以此减少《经济研究》等期刊,刊登低水平文章的概率。

ps:关于《经济研究》存在“被认为的低质量”文章,来推断是否存在关系稿:这个难以证实,不予讨论。也与本文无关。
声明:本文不针对任何具体文章。而拿《经济研究》说事,也仅仅是为了说事,也不是针对《经济研究》期刊本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13 14:46:25
很好的讨论,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标准框架”的定义和标准,求分享。楼主在这个讨论在很强调这个的重要性,不在行的人对什么是“标准框架”可能知之甚少,请求解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5:06:20
我的个人愚见是,所谓标准框架,就是能够为该领域大牛认可的框架。经济学终究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权威的作用更大,如果没有了权威,学术就没有了传承,也没有了评价标准。有人可能会问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社会科学的检验很多时候针对的具体观点的推论,而结果又经常好坏参半模棱两可,所以相信这些所谓的实践不见得比相信权威好到哪里去。这不是经济学的错也不为经济学所独有,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学霸更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5:11:43
提纲式的帖子啊。建议充实之后,投稿到编辑类期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5:21:21
自然科学研究其实也有类似问题,只是没社科类的这么严重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5:58:15
zhaomn200145 发表于 2012-4-13 15:21
自然科学研究其实也有类似问题,只是没社科类的这么严重罢了。
"人情论文将科技期刊陷恶性循环 已沦为家刊家报"
这位副主编透露,在上级主管领导面前,版面费如何收取的问题已经退居其次,如何将稿子编辑刊发出来又尽可能地保持刊物的质量才是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去年,一位上级主管领导一次塞给他12篇人情稿,而他们每期一共只有60多篇论文的刊载量。而这12篇中,又不乏水分较大的论文,其中一篇不仅文不对题,连参考文献的标注都没有按照学术要求来,这位副主编加了两次班把论文从头到尾捋了一遍。改到最后,保证发表已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他也坦言,这些论文的学术创新点及科技水准之低,内行人一看便知。
原文链接:http://news.sohu.com/20120412/n340323336.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