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餐现在很普遍。但是自助餐其实不仅仅提供了一种新的产品。而且还包含了一种效果很好的定价方式在里面,不知大家考虑过了没有。
因为前几天听一个朋友说去吃比萨饼,店里有一种水果沙拉,价格是28一盘,但是大家可以尽自己得力量,能盛多少就多少,但仅限于一盘。他看到一为朋友,几乎是在做一件艺术品,把沙拉堆积得像比萨斜塔似的。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难道是想说自助餐的价值与价格,还有消费者行为的吗?
思索不管自助餐的价格有多高,消费者总有力图达到(至少在心理上)该价格的行为?
生活中有不同的消费者,作为商家,即使你能够判断出每个消费者愿意出高价或者低价,你也不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所要不同的价格。但是可以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达到这个目的。
1、虽然同样是28元的沙拉,但是不同数量价格实际不同。数量越多价格越低。这样不同保留价格的消费者都愿意去消费。
2、保留价格低的,可以研究堆积方法,获得最大量的产品。
3、保留价格高的也有可能就不会去费这个力气
这相当于对不同的消费这索要了不同的价格。
这里是同一商品,都是沙拉。即使是自助火锅也可以看成同一商品。
我不同意这是一种价格歧视,价格歧视的关键在于垄断,自助餐主凭什么去“歧视”?
一个简单的模型:经济体中有两种餐馆,一种按量定价,一种自助,设充分竞争,产品同质,信息充分,成本函数完全一样。则自助餐馆不能生存。
如果“充分竞争,产品同质”基本近乎事实,那么原因就应该在“信息充分”上。所以我同意张五常对自助餐的解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3 23:15:36编辑过]
张兄一提醒我才想起来五常还有这段论述。
用餐者的最后一口的边际效用为零,而食物提供者的边际成本却大于零,这是和帕累托最优条件相违背的。但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自助餐的形式节省了等候和伺候顾客的费用,而且这种费用的节省一定是大于限制顾客消费的“浪费”,因此帕累托最优仍然是满足的。
不过红色的那句话我不太明白。
不过我还是有个问题,不同的消费者确实是支付了不同的价格。这和信息应该也没有关系。不过也许有垄断的成分在里面。
我对红色的那句话表示怀疑。对于连续的产品,比如面包,大家购买面包时,应该支付什么价格?我想对多数人来说,你所吃的最后一口面包,最后一口米饭的边际效用基本上都是零。但是大家肯定不是按最后一口米饭的效用来付费。你肯定是按一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来负费用。对自助餐一样,你肯定不是按最后一口来付费,你肯定是按最后一盘的边际效用来付费。
我的意思是即便不是采用自助餐的形式,也会存在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加上“信息成本”来构建模型,不同的消费者支付不同的价格是完全可能的,即使没有垄断也是可能的。(我不愿意用完全竞争,因为新古典的完全竞争隐含了完全信息)
当然,如果我们愿意,定义性的把这叫做“价格歧视”也并无不可,但我的看法,这确实与传统意义上的“价格歧视“有些不同。以“垄断“来解释餐馆的定价行为,似乎有些牵强。
是的,这个问题类似。正因为无限细分需要成本,所以才会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看似效率损失的东西存在。
上次“米饭的浪费”我认为也是同一问题。“单位物品“分到多细由既定交易费用下的一般均衡决定。
对啊。
所以用张五常的方式说:不完全细分下的浪费(不满足边际等式)不是浪费,完全细分那才是浪费!
只要你是自愿去吃的,就已经是帕累托最优了,要是你感觉店家进行了价格欺诈,你根本不会再进这个店的门。多次博弈的结果是凡是自愿进店的,就是认为在此店吃饭效用最大。
至于店家挣多少钱,顾客吃亏了没有,取决于顾客对食品价格和服务质量的判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偏好不一致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4 9:06:24编辑过]
我觉得的只要能够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就应该是一种价格歧视吧。饮食行业应该有垄断的因素在里面。
1、因为一般提供的都是差别产品。
2、即使相同产品,还应距离因素。人们不愿舍近求远。
严格说,没有同质商品,重要的是创造怎么样的交易规则,使交易大量发生。传统价格歧视是指同一商品,对不同客户采用不同的价格,你说的事件,商品量是不一样的,非同一商品范围,故不是传统价格歧视分析范围。
这种价格安排与同量同价的区别是,前者在量上会吃亏一点,但由于变向降低了客户购买的成本,故会有更多客户购买,这是它的“收益”,要是“吃亏”大,不会采用此价格安排,比如,乡村里,客户流量少,增量小。要是“收益”大,则会采用此种价格安排,比如,大城市,价格弹性较大物品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如果能提出传统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那就有更大的“收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