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205 0
2007-02-13
最近一直在看中央十套的(大家)栏目,我以前在报刊上有类似的言论:当今的中坚学术力量是在原本根基不扎实的情况下成为根基,相比较于三四十年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时期,当今的学人普遍缺乏坚实的学术根底和基本的责任感。
而作为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我们通过电视等媒体远远望着当初的学术大家,并从他们身上遥望着光芒,也在思考着我们所面临的学习生活和生涯。
在当时的时代情况下,知识青年哪怕是名不见经传,也可以通过引见和破格录用激发他们身上的潜力,也许现在的社会变得更加民主,所谓的民主,但是我看到的却往往是钝化和与民主背道而驰的情况,我们每一个年轻人,每一代人,都需要精神滋养,但我却看到被成为最幸福的80后成为精神源泉缺乏的一代,现在的学术大家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中国的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被越来越紧的禁锢在一个圈子里,是社会造成的,是风气造成的,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将来呢?
而我明显的感到一个学习成本提高的问题:这并不单纯是西方经济学中学习到的显性或更具广泛性的隐性成本,而是一种跟社会有关的门槛提高的社会成本问题。一个学生怎样才可以学习呢?他必须具有应试教育所要求的应试素质(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定应试教育,这是一个老调重谈),必须通过应试教育所需要的种种程序,种种门槛,这是对一个学习人员的最大的成本,这由此所造成的人才和智力的流失,又有谁计算过呢?这又怎么可以计算的清呢?一个社会应该怎样避免,尽量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呢?每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具有这种性质,但是一个社会应该怎样进化呢?这是不是一个社会最应该关注的事情呢?我们屡屡讨论人才外流的问题,谁看到人才的内耗问题呢?多少人在社会中才智尽失,这是多么可怕的损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