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源于现实,新痛苦指数首先是源于现实的,将基尼系数加入痛苦指数,来表针宏观经济运行状态,显然在表象上具有现实意义,但如果返回痛苦指数在宏观经济学中的意义,加入这样的变量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使原先的痛苦指数政策含义变得模糊不清、毫无意义!
回到宏观经济学,痛苦指数将通胀和失业率作为两大指标,原因有三,一是这两个指标均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二是通胀和失业率均是短期宏观调控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能在短期内对这两个变量产生影响(不在赘述,有兴趣可参照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章节;三是通胀和失业在短期内具有菲利普斯关系,短期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使通胀和失业率处在一个较为恰当的位置,痛苦指数可以较好地指导政策调整方向。
新痛苦指数将基尼系数加入其中,基尼系数显然关系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但基尼系数在季度和年度中往往是恒定的或者变化很小(有兴趣可以看世行关于各国收入分配状况的统计数据),在一个指数中加入这样的一个指标显然不合适。其次,基尼系数并不是一个短期调控目标(宏观经济学四大调控目标没有这一项),收入分配情况是一国制度变化、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长期反应,并不是一国短期经济政策的结果,将一个长期指标加入的痛苦指数显然不合适,这会导致新痛苦指数的宏观政策含义不明确。有人可能认为将新痛苦指数可以进行跨国比较,实际上这也是错误的,首先痛苦指数的并不是为了进行跨国比较,而是用于指导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次,各国由于制度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横向比较往往不具有任何意义,比如我们现在可以观察到金砖四国收入差距均远远高于很多发达国家,难道可以就此认为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有问题?就算这样的比较可以成立,也并不能衍生出任何有效的政策含义。
当然,我国收入分配情况非常严重,可惜的是收入分配并不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可控的结果,改善收入分配一般不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依靠劳动力市场建设、制度变迁、技术进步、教育培训等长期政策。苗实忧国忧民的情怀可嘉,但事实上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历经很多学者的推敲和完善,期间产生了大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学中最为完善的部分,已经很难撼动。如果有志于研究经济学,关注收入分配问题,我建议大师应该重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至少要读透高级微观和宏观,然后从现实出发,可能会有新的理论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