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和4月17日,央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先后发表两篇关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报告,认为应加快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并协调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这报告引发国内外热烈关注和讨论,诸多媒体和研究机构纷纷揣测其政策意图,甚至有分析认为这是央行的资本账户开放时间表。
资本账户开放事关中国金融开放和安全,在决策讨论中,尚未达成共识。争议的焦点在于:其一,当前是否是加快推进的机遇期?其二,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三项重大改革措施,应当遵循怎样的次序?
但在讨论未见定论之时,与资本项目开放相关的几项重要措施已次第出台: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增加500亿美元,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增加500亿元人民币,开发独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幅从0.5%扩大至1%,放开商业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下限、允许银行持有负头寸……
从近期频繁的政策动作中,市场嗅到了资本账户开放加快的气息。专家们指出,这些举动都有助于加速人民币完全可兑换。
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的争议尚存,但各方对渐进式推进的思路一致。具体到推进策略,有学者指出,金融开放应积极推动,系统推进,“如果什么地方容易推就往前推,可能带来隐性风险。”
辨认机遇期
稳健还是进取,理论层面的争论仍在继续
央行调查统计司2月23日发布的报告题为《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条件基本成熟》。报告明确提出“当前中国正处于资本账户开放战略机遇期”,并提出了未来十年分短期、中期、长期三步基本实现资本账户开放的安排。
在宏观经济学家黄益平看来,报告总体给人的印象是“要往前推的意向非常明确”。他觉得,通过十年基本实现资本账户开放,能接受这个步骤的人应该已经很多。
对于开放时机,目前担任巴克莱资本亚洲首席经济学家的黄益平看法相对进取:目前可以积极地往前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在放开的过程中,变化的环境也会促使一些基础性条件慢慢出现;一直“关着”,也许永远都不会准备好。
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也赞同央行报告中“过分强调前提条件,容易使渐进模式异化为消极、静止的模式,从而延误改革的时机”的见解。近一年,这位素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在多个场合和文章中强调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央行报告认为目前是开放的战略机遇期,因为此次金融危机重创了西方金融机构和企业,使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失业增加、财政困难,当前西方企业的估值水平较低,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会。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不过,另一位重要的国际经济和金融专家对此持保留意见。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近期发表的“资本项目自由化之我见”一文中,认为应当说明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我们对资本自由化和资本管制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原来不能开放的项目现在可以开放了,或原来可以不开放的项目现在必须开放了。
对于海外金融资产价格下降,余永定认为难言是机遇期。他担心,价格下降同时意味着风险的增加,因为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投资和管理风险的能力还十分薄弱。
这位曾在2004年至2006年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的学者直言,资本项目开放应该继续稳健推进,但不应该被提到不适当的高度,对于造成中国在这方面有什么大动作要做的印象。
在央行研究人员看来,现在资本管制效力不断下降,非法逃避管制、通过经常账户和其他资本账户逃避管制的现象并不少见,部分资金可能绕过资本管制,流出境外。这也是应该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理由。
黄益平也认为资本管制越来越无效,而且对经济的负面作用逐渐突出。
余永定则称,资本管制的效率的确在下降,但依然有效。否则在盯住美元或对美元缓慢升值的汇率制度下,中国根本无法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