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495 4
2012-04-24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父母

父母也是人,即“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能是理想,或者说父母的过错常常是无心的---所以顶多叫偏差。偏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却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做父母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学习、一定要与时俱进。下面的“父母在教孩子中常犯的几个偏差”是我近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小结。

   第一,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长处。父母最常见的唠叨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而且是以己之短比别人的长处;有时候别人的孩子的“长处”在孩子看来明明是不怎么样,但在家长眼里却很值得学习。

    第二,扬短避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家长常常喜欢让孩子在学不好的短处上下死功夫,而对孩子擅长的事情却缺乏鼓励,不知道扬长避短、隐恶扬善的道理。

    第三,将孩子的“自我实现”的举动误会为“攻击”或“捣乱”。我认为,马斯洛揭示的人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不存在高低先后之分,而是要求同时满足并且还彼此促进的---这些需要是拴在一根绳子上的几个蚱蜢,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方式不同罢了。例如,0岁的婴儿含着妈妈的乳房就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满足---因此喂牛奶的妈妈一定还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肢体接触,随着孩子大了一点点他或她就会学会通过哭泣或咯咯笑来影响妈妈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支配欲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哭闹不一定就是要吃奶、可能只是要玩;父母如果在孩子婴儿期只是喂饱了事,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挫伤。再例如,一个3-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游玩的时候突然将一个同样大的孩子推倒,可能仅仅是想证明自己能实现自我---多半是因为在家里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这个需要---孩子拆玩具被呵斥、玩泥巴被呵斥,等等,阿姨或父母应该理解他的心理其实没有对同伴的恶意,因而不要用暴力去制止“暴力”,而是要先肯定孩子的自我实现需要,同时告知他“暴力”手段损害了别人同样的需要---当然,要用孩子懂的语言。

    第四,拿孩子做出气筒或实现自己需要的工具。弱势的妈妈或爸爸常常就有意无意的将自己对强势配偶的担忧或压抑的不满通过孩子来影射,例如:宠惯孩子拿拢孩子以便增强自己在强势配偶面前的“势力”以获得“安全感”;例如,夫妻吵架后,弱势一方往往“你气我、我就拿还孩子出气”;再例如,自己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就希望孩子弥补,父母常见的说法是:“我们就吃了这个亏,你要努力啊”。

    第五,将与孩子的竞争行为升级为敌对行为。在家庭里,父母孩子同样存在社会上类似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干脆将对孩子的教育称之为“投资”---即将来获得回报的支出,中国人则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中国人还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夫妻关系之本质是利害关系的形象说法。家庭不仅能因为良好合作而产生更揪心的爱,也会因为恶性竞争而产生更加刻骨的恨。一般来说,父母会因本能而生舔犊之情,但是,父母与子女的利害冲突实际上是客观存在,例如:孩子要吃奶、你要打完这一圈麻将,例如,孩子要玩你要他做作业---孩子考个好学校你将来有依靠么,例如,孩子要找媳妇了、你觉得自己没支配力了。正确的认识到家庭中的利害竞争关系,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要彼此合作以促进各自的成长---父母一定要与孩子一块成长

    我们的基础教育从来不教孩子怎么做父母,大学应该补上这一课。中国的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我还加一句:大象老是死在同一个坑。为什么呢?肯定不是基因的问题,而是教育问题。一个孩子犯错误,其祖宗十八代都有责任。我国的文化往往以命运、祖坟山水等迷信来说明,其实,就是推卸父母长辈的责任。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长辈,他们也是缺乏教育造成的。但是,到了21世纪,现代科学心理学已经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刻的研究,我们还不去总结教训并推广好的经验,则是我们当代父母---特别是有文化的父母的罪过。因此,我奉劝读者诸君,我们要学一点心理学,并联系实际反省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学会科学地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让我们遵照先贤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24 09:33:30
该要就要,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可怜天下父母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7 00:45:1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7 15:48:16
这个在少数。教育要立足于培养独立的思维。其他都市表面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9 13:58:49
因材施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