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240 8
2007-02-14
<P> 如果根据反映就业总体趋势的真实的就业率来调减学校和专业的招生的话,那么在逻辑上就只能是全面缩减高等教育,而不只是缩减哪一些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这与全社会普遍享受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是矛盾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P>
<P><FONT style="" color=#000000><FONT size=3><STRONG>“就业率”的初衷与结果     (</STRONG></FONT><FONT size=2>原载2007-2-13  北京青年报 )<STRONG> </STRONG></FONT></FONT></P>
<P>        随着新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签约高峰的临近,就业率,这个看似简单却又负载过重的教育行政管理目标,再次成为使学校和毕业生敏感、紧张的数字。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重申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挂钩,对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进行调减乃至停止招生。河南甚至提出对就业率作弊实行“一票否决”。(2月7日《中国青年报》)<BR><BR>  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国家办的教育,国家(其实是所有纳税人)和学生家庭都投入很大,就业,是教育投入的当然期待,也自然是教育管理的一个目标。因此,就业率,就是ZF通过它所管理的学校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BR><BR>  2003年,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议高校设置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并将就业因素纳入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就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目标,国家办的教育为这个目标服务是没有问题的。但在早已“不包分配”的市场条件下,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实际上是短期签约率―――受教育之外多种动态因素的影响,它与高校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的关系,并不是单一因果的简单关系。如果可能有这样一种关系的话,那也应该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关系:可能通过教育改革,鼓励创新型的教育,创造劳动力市场新的需求,即在总量上增加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而不是消极地在原有格局上减少供给。<BR><BR>  以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感受来说,教育与促进就业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有着不同的规律。前者新生入学即启动,后者最早从大学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才开始。在学校,学生就业工作由学校组织任课老师之外的专门人员来做,他们的努力比课堂教学更直接地影响当年的就业率。而在就业中最积极能动的因素,还是学生自己。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应付各种就业考试,自己做出艰难的判断、<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D1%A1%D4%F1" target="_blank" >选择</A>,自己承担后果。他们自己的努力(比如课堂之外的“考级”、“考本”,以增加竞争实力)乃至他们的“关系”、户籍等等,是对就业率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当年的就业率如果真实的话,可能更多的是反映了上述因素的影响。而作为教师,我们只是本着“学以致用”的一般原则进行教学,并非创新型教育,不足以产生新的市场需求,对就业率的影响也是基本稳定的。实际上,教育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本来也不可能像蔬菜品种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那么敏感。<BR><BR>  就业形势变动不居,但基本的趋势就是就业紧张。这是由供求关系的基本数量决定的。我们不能根据这个趋势而全面缩减高等教育,对吧?但实际上,如果根据反映就业总体趋势的真实的就业率来调减学校和专业的招生的话,那么在逻辑上就只能是全面缩减高等教育,而不只是缩减哪一些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这与全社会普遍享受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是矛盾的。何况,即使不作弊的就业签约率,由于其统计时段太短,也不足以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真实需求。我们毕竟不能把教育的成果看作是水果蔬菜,一时卖不出去就烂掉了。<BR><BR>  就业形势紧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需求的制约。如果不考虑创造新的需求这种可能性,在需求制约的刚性条件下,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其实是“零和博弈”―――你多一个,他就少一个。正是这种紧张的“零和博弈”,加上就业率与招生计划的挂钩,使学校之间的就业率竞争,演变成对教育资源的恶性竞争。这种竞争早在几年前就导致了学校劝说学生“签假合同”和学生不签劳动合同就不让答辩的丑闻。这都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劳动权利乃至教育权利。在这样的竞争中,有人说学生应该给学校做“贡献”。他们忘记了:到底是谁在就业?在就业的激烈竞争中,最应该保护的,到底是谁?<BR><BR>  一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动承担却承担不了的责任,却导致了侵犯受教育者权利的结果。这种与制度的初衷南辕北辙的转化,真是让人感慨莫名!<BR></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2-14 23:41:00
现在很多的高等学校的就业率都是虚假的,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本学校的就业率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在什么日期以前必须找到签约单位,有的学校甚至要求学生伪造就业协议,提供虚假的就业单位,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就通过个中途径鼓励学生考研,大面积增加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的比率,如果我们和各个学校的学生就业主管老师聊天的话就能知道这里面的很多猫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5 08:57:00
专业的开设一是要有科学的依据,目前开设的专业是依据一定历史时期的科技与经验发展状况进行设置的。(国内高校专业设置已经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调整)不可贸然取消某个专业,也不要轻易的开设某个专业,这需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取舍。但我以为总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对专业招生的人数是可增减的,对社会需求较大(提前预计量)可扩大招生人数,对已经社会需求已经饱合专业,减少招生人数是可行的。

当前尤其要做的是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中的应用型实践性环节,加强对学生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加大对下基层的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大幅提高他们的工薪待遇,让更多的人到基层去,到西部省份去就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5 09:36:00
学生就业总是希望往城市拥,尤其是薪资较高的地方,我觉得需要改变就业观,靠政策和提高薪资的想法不太现实,为何,国家的财力有限,你所说的西部尽管这几年有所发展,但是,毕竟经济仍不太活跃,需求量仍有限,提高了工资那由谁来买单,总不可能说为了安排新人而不顾财力支付高薪吧;还有所说的基层说更让人费解,什么叫基层?什么叫高层?不要想象的别出心裁.能力的高低,薪资的多少不是可以通过政策和优费可以取得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5 09:47:00
记得在前些年(没有)看到报纸讲,英国政府就出现大学生过多就业难的问题,举行全民公决要不要继续或者暂缓或减少招生人数的问题,看到当时的报纸,我很为英国国民通情达理而高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5 15:14:00

就业率是学生和高校心中永远的痛。。

片面追求就业率还是没用。我是觉得现在的学生在选择高校还有专业的时候都过于草率。往往糊里糊涂就进去了,到了大学才后悔。最终造成了就业率的低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