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保太监郑和率领一个共有62艘大船的船队,载两万七千多人纵横印度洋上。郑和最初的航程仅限于亚洲,从第四次航海起,他的航线开始延伸到非洲海岸。庞大的舰队所包含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堪称一座活动的科技展览馆,而船上载的使用物品和交流物品更是一座海上超市,中国的雄厚实力第一次通过越洋跨海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展示。同时,也正是通过越洋跨海郑和的舰队把地理、海洋和丰富的异域政治、经济、民俗资料,以及货物、物种带回了中国。
快递在中国应用于民间的一个典型记载是,中国唐朝杜牧一首诗中的记载:“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明皇为了讨杨贵妃开心,使用了快马传递的方法,将远在南方的荔枝运送到了北方的长安,而荔枝并没有发生霉烂。尽管诗中描写的是当时统治者糜烂的宫廷生活,但从中可以看到快递业在中国古代由军用转为民用的过程。
中国邮政快递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年前的快信——清朝邮局当时也面临民间邮局的竞争,信件递送效率不佳,因此在1905年,推出快信制度,并且设计以「飞龙」为造型的绿色邮票。快信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图样改为飞雁,1916年废止。
弃儒从商的山西大贾乔致庸先生提出了 “货通天下”的思想,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物流的作用,是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有史料记载以来所形成的物流理念的概括性总结,反映出了以晋商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和近代商人的雄才伟略。
华夏文明博大而精深,中华物流文化恢宏而厚重。而发展到今天,现代物流文化更是将天时地利人和相结合、环境技术文化相统一。
数百家高等学府,针对物流学科开设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专业,为我国物流行业输送着专业化的中坚力量。同时也为物流业在基层企业的实际操作设立了专业化的训练科目,为我国物流业的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物流的八大基本功能: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物流文化在推进物流技术发展上起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与升华的作用。
尽管物流文化的探索才刚刚起步,但我们欣喜地发现,物流行业中也有一些企业在物流文化历史传承的基础,创新了一系列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如浙江川山甲供应链公司,从“川山互动,一甲天下”升华到“川山互动,共甲天下”,从自然之“和”到社会之“和”,提倡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共同扛起一个太阳;上海万家物流公司主推培训文化,把“仁德创富、承己惠人”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把企业变成学校,让员工成为伙伴;福建盛辉物流公司以先进文化引领企业科学发展,重视支持企业党建工作,尤其注重发挥企业党组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依托特色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快速前进的发展之路;“泰德煤网”已从文化建设上升到了文化管理。应该说物流文化正在百花盛开,还有远成物流、河南长通物流的“家”文化,上海物流汇的“协同”文化,绿色物流集团的“绿色”文化,盛唐集团的诚信文化等等。
物流企业在传承发扬的同时,更是创新出各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更瞄准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大力振兴我国物流事业,为开启了我国物流发展的崭新篇章,不断地向着未知领域探索前行。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昨天应该被了解,今天应该被把握,明天则更需开拓创新。物流业的发展是每一个物流人的历史责任,物流文化的发扬,更是每一个物流人的担当。
大道至简,物流至艺。此乃物流文化之根本、之渊源、之未来所向。就让我们物流人返璞归真,大道革新,站在一种全新的视角高度上,在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物流文化的发展,让物流文化成为艺术“瑰宝”,熠熠生辉,不断地展示她那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