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15日06:3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陈婧
重技术而轻市场,是这家昔日明星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数月来,王恢频繁穿梭于公司与银行之前,这一段五六百米的路程,对于亚仿(广东亚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却像是一条鸿沟。
王恢的身份是亚仿下属公司——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珠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他希望说服几家银行为亚仿的在建项目(为几家水泥厂制造仿真机)提供贷款。同时,王恢还打算为他们的最新成果数字化电厂寻找资金,但却遇到重重困难。
“抵押贷款、信用贷款、项目贷款都不成。”王恢有点沮丧地说。要知道,作为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的亚仿,还是一家笼罩着辉煌的政治光环的企业——1992年1月25日,邓小平南巡时曾驻足此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箴言就在这里诞生并传遍中国。
明星企业的资金之困
1991年,亚仿先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第二台火电仿真机,分别供应四川省电力局和郑州电校。仿真机是一种用于培训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机器,在此之前,中国的仿真机主要依靠进口,成本大约是600万美元。亚仿的仿真机售价却只要约600万元人民币 。由于大大降低了成本并推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亚仿的仿真技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火炬计划。
在之后的5年内,亚仿成为国内电力系统人才争相前往的企业。王恢说,1997年,当亚仿达到顶峰的时候,已经拥有300名员工,其中不少是硕士、博士学位拥有者和高级工程师。这一年他们承接了秦山核电站的仿真机项目,销售收入达到4000万~5000万元。
“但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亚仿开始走下坡路。”王恢说,“资金是最大的问题。”
据他介绍,“在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出差费用报销都有困难,公司已经主动放弃了一些压款额较大、工期相对较长的项目。”
对于资金的紧张,工程师出身的亚仿董事长兼总裁游景玉并未隐瞒,但她似乎更多关注于项目研发。她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从2002年开始带领团队埋头研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数字化电厂,“已经很多年不和媒体打交道了”。
据了解,数字化电厂是亚仿和华能伊敏电厂历时5年开发成功的节能环保系统,其用途在于减少电厂机组的非正常停机,节约能源,提高上网电量。该技术在华能伊敏电厂经过产业化后,测算显示,一台50万千瓦的机组一年可节约费用近600万元,增加发电量2400万千瓦时。
“这是中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电厂项目,”游景玉介绍,“该技术已经耗费了亚仿数千万元资金。”一家与亚仿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高管告诉记者:“亚仿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凭借自己的力量推进产业化,资金的压力已经令人窒息。”
王恢认为,摆在亚仿面前的困难有三:第一,作为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他说,尽管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但银行似乎更偏爱以土地和房产作为抵押;第二,“工程项目行业的行规要求我们必须能提供1~2年的数千万元压款,这让我们本来就紧张的资金链雪上加霜”;第三,“作为民营企业,很难从政府获得专项资金和贴息贷款支持”。
正如不少民营科技创新企业,亚仿陷入了一个越发展资金越短缺的窘境。
追寻亚仿滑落的轨迹
时光倒退25年,珠海经济特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游景玉回忆说:“当时的珠海只有40万人口,却汇集着全国一流的人才,到处散布着小小的高科技企业,如电子设计、加工、药品制造等。”其中亚仿是唯一制造仿真机的企业,也是珠海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每年都要耗费巨资将进口仿真机的操作人员派往国外培训。从节省外汇的角度出发,1985年游景玉等50个工程师被派往美国学习仿真机制造技术。3年后,学成归来的游景玉在珠海招兵买马,挑选了50个人创立了亚仿,取意“亚洲最大的仿真机企业”。“当时几乎没创业的起步资金。”游景玉说,“但我们有技术。”
当时国家出台了新政策——不再引进新的仿真设备,亚仿由此成为在国内唯一拥有该项技术的企业。3个月后,亚仿获得了来自四川、河南和黑龙江总计630万元的项目,依靠30%的预付款,亚仿开始研制仿真机。1989年,亚仿的仿真技术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1991年,亚仿完成了两套火电站仿真机的研制和生产。
今天,亚仿的技术已经从单纯仿真扩大到控制、信息三大领域,具有在线监控和预演的功能。除了数字化电厂被认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它的控制系统还可以应用在垃圾发电厂、水泥厂、数字化钢球磨煤机和钢厂等方面。
然而,与技术上势如破竹的发展相背离,亚仿在业绩上却没有相应的惊喜。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亚仿感到资金链的约束越来越大。特别是银行取消了对亚仿的信用贷款,以及尝试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未果后,亚仿的企业规模几乎一直在原地踏步。
上述与亚仿有合作关系的公司高管也认为,亚仿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激烈的市场竞争。1991年,中国拥有仿真技术的企业只有亚仿一家,到1997年则达到40多家。此外,王恢认为,近年来国家对钢铁、电力等重化工业的宏观调控,也间接抑制了亚仿产品的市场需求。
事实上,目前亚仿的竞争对手不仅来自企业,更来自高校。
中山大学教授邹建华告诉记者,中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后,各学院热衷于建立科研转化平台,实际上就是以实验室为单位向外出售技术。据了解,高校的物理学院、力学院、计算机学院和数计学院等,都具备生产仿真系统的能力。2006年,仿真机的价格已经由1997年的600万元降到了100万元。
接受本报采访时,游景玉坦言:“亚仿太保守。单单注重技术而未相应注重市场,是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能否焕发“第二春”
刚刚研制完成的数字化电厂技术,是亚仿唯一可以与竞争对手保持差异化优势的项目。目前高校尚不具备设计数字化电厂的实力,电力系统的科研院所掌握大规模数字化电厂应用技术的,也寥寥无几。
近两个月,王恢多次走访广东省经贸委。他希望说服省经贸委将数字化电厂向全省电力企业推广。如果借此获得政府财政或贴息贷款的支持,亚仿将有望彻底摆脱泥潭。
对此,广东省能源利用检测中心副主任凌志超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广东省运用高科技方式节能,将酝酿巨大的商机。”
2006年,广东省公布了在“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 能耗降低13%的指标。该节能指标已被分解到广东省内耗能最大的154家企业。广东省常务副省长钟阳胜认为,广东省工业适度重型化与节能降耗任务已经成为一对矛盾,“如果不利用高科技进行节能降耗,节能降耗就只能沦为一句口号,也可能演化成政府政绩造假。”
这必然给民营科技企业带来机会。但广东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认为,资金、管理水平和市场推广能力的不足,将构成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对此,游景玉表示:“如果条件成熟,将招募一批具有管理能力和资本运作经验的年轻人,担任公司的领导职务。”
前日,王恢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记者,春节后,广东省经贸委将组织调研亚仿本部,如果能通过技术评估,就可能在2007年获得若干电厂的数字化改造试点。尽管大规模的推广还有待时日,但他说,毕竟,“我们又看到了曙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5 8:52:1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