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2481 99
2012-04-25
按学时制计算,刘路同学本科还未毕业呢,22岁就成为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实际上,刘路教授2011年10月本科提前答辩毕业了哈,随即进入侯振挺教授研究所开始了博士阶段学习,并受聘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想起谈刘路教授,是因为前几天有些学生没完成作业,居然理直气壮地说他们因为要准备考研,没有时间上课和做作业!!!一个大学生花四年考研,即使成功又有何用?“研究生”是考出来的?或者说,考出来的“研究生”能够研究什么问题?连最基本的课程学习都没有完成好,其研究能力又将如何呢?
曾经历过研究生面试场景,候选者通常大谈大学期间学习如何优秀,但无一个人谈及一丁点未来研究计划,也无人谈及本科阶段学术阅读或学术积累的任何成就,所有辉煌成就几乎都和考试紧密相关。考试之外,让人看不到他们的任何成就,不论是关于学术问题的思考还是社会问题的思考,都没有。有的学生甚至在提示之下也谈不出任何关于学术积累或学术研究的东西。
由此联想到网上频发的研究生面试“不公平”现象——有些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考生在面试失败后抱怨面试官“不公平”,而且会有很多人支持。我想,“不公平”问题也许确实存在,但绝对不是普遍的,其中不乏有些人是因为面试所展现的前期学术积累和研究能力不足。抱怨者把笔试成绩作为“理应被录”的唯一依据是没有道理的,笔试成绩仅仅展现考试能力,但不等同于研究能力。
最近部分“名校”歧视非“名校”考生,一个可能的理由也许就是这些考生往往考试成绩出众,但本科基础理论学习欠扎实,前期学术积累和研究能力很差,因为他们为了成为“名校生”而把全部四年时间都用来考研,至于本科课程学习以及必须的学术阅读和基础的学术积累都被放弃了。
回到刘路教授的话题。“按说,有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刘路应该在同学面前崭露头角,但每次数学考试,他的成绩并不拔尖。”仅以考试成绩而言,刘路同学就永远都是“同学”了,那些以四年时间备考的学生绝对可以在考场上轻松击败刘路“同学”,但在学术研究上可能就难忘其项背了!有媒体曾经报道,“考试成绩并不拔尖”的刘路同学,似乎从来没有主动准备考研的行动,但本科还未毕业就有国内外各大著名研究机构提出希望刘路前往读博,中南大学为了留住人才而提前其本科答辩,并促使其进入侯振挺教授研究所开始博士研究的。
我想对那些有心考研读研的本科学生说,首先必须打好基本功,必须学好基础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25 12:05:48
说的都对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5 12:12: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5 12:16:10
好的研究者研究成果应该是一片一片的吧,而刘路貌似偶然因素起作用太大,当然虽然这和他平时的专研分不开……比较起来,在年轻教授里,最佩服周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5 12:19:43
都比较浮燥了,很多人要的是一张证书,而忘了证书是用来证明一个拥有什么样的知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5 12:24:48
说的很有道理。
用考试成绩来选拔学生,这大概是所谓的公平,因为分数是具体的,多就是多,少就是少。而所谓的学术基础,学术素养,对问题的研究积累,如何去衡量?并没有一个有效、容易普遍接受的标准。于是乎,唯考试成绩论就占了上风。
这也让我想到了每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一种不甚合理的现象:有的同学数学和专业课考得奇高务必,但惟独英语差几分。就是这几分让这些同学与所报学校失之交臂。以至于很多人感慨到底是在考英语还是考专业。
很多三本二本学校,在进入大学第一年,学院就向学生们灌输考研的理念,有的学校的考研成绩是相当辉煌,铸就了很多名校的校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