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将解释失业、债务危机、经济危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国与全球当今面临什么样的危险等重大经济问题。在开始前先说一下本文的结论,要解决全球性失业、债务危机及经济危机,出路在于三点:
  1、提高社会福利,增加消费、减少储蓄;
  2、缩小贫富差距;
  3、减少法定工作时间;
  一、为何要研究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社会总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进行分析,来研究社会总体经济及其运行。熟悉经济学发展史的都清楚,宏观经济学不过是在凯恩斯发表了《通论》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此我们就可以发出一个疑问:为何千百年来经济总量(宏观经济)不成为人们研究(或关注)的课题,而到了现代社会宏观经济才成为社会研究的课题?
  事实上,这一问题与现代生产分配方式有关。在工业革命以前,社会处于一种以自给自足为主的自然经济状态。在这样的社会不存在失业、经济危机,因为每个家庭都在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社会自然不存在生产过剩。如果家庭觉得生产的东西太多了,就会减少工作时间,过更休闲的日子。相反,如果家庭感觉食物等产品不够,则会增加劳动时间。在这样的生产消费模式里,生产与消费的流程是:生产→消费,生产→消费,不断重复。与自给自足经济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协作的经济模式,每个人都依赖于别人的产出,同时也在为别人提供商品和服务。在这样的模式里,生产与消费的流程是:生产→分配→消费→生产→分配→消费,循环不停。在自然经济社会产出总是出清的,上一期的产出不会对下一期的产出造成影响。但在市场经济社会产出是不出清的,生产消费是一种循环过程。自己的收入来自于别人的消费,同时自己的消费也成为别人收入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增加消费,则每个人的收入都将增加;如果大家都减少消费,则每个人的收入也都会减少。社会的理想均衡状态是充分就业产出均衡,在这样的状态下居民得到最高收入。但是,个体均衡的结果不一定能使社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而是可能使产出收缩、失业增加。因此,从产出总量来分析经济,使产出维持在较高就业水平就成为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这样的研究自然就是宏观经济学。很显然,宏观经济研究的核心是个体均衡与整体均衡的协调问题。 
  那么,什么是财富?对这一问题见仁见智,答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金钱是财富;有人说土地是财富;也有人说粮食、房子等有用的物品才是财富;各人根据自己对财富的理解作出评判。在经济学上将能直接或间接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东西称为财富。按照这样的定义,财富将包括有形的具体形式的财富如金银、土地、商品等,或者虽然是无形但可以衡量的财富如知识产权、商誉等;也包括无法具体衡量的精神财富等。在此要讨论的主要是前一种形式的财富,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全社会主要关注且对人们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前一种形式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论述的方便。
  一般来说,人们获取财富的途径只有四条:继承、生产、交换或掠夺。生产是利用一个经济体拥有或者可以获得的资源创造、制造各种对人类生活有益的物品、文化或服务;交换是本着自由、自愿与平等的原则相互交易;掠夺则是凭借强势以强制和不公平、不对等的方式盘剥别人的财富,包括对内剥削和对外侵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巨额财富的获得主要通过战争和掠夺。当进入文明社会后,武力掠夺行为渐渐地不再是获取和占有财富的常态,生产与交换才是各国人民获得财富的根本。
  而无论是哪一种获取方式,财富本质上都来源于资源与劳动。不是来自于自己的资源与劳动就是来自于别人的资源与劳动。 
  二、个人收入的决定因素
  如果你祖上给你留下庞大的家业,那你即使不用劳动也可以有收获。比如你的土地上会自然长出果实,当然这样的产量是非常低的,所以必须加上你自身大量的劳动才能获得更多的收入。生产由劳动量(勤劳)及生产效率(技术)决定。在你拥有大量的资源后,你又比较勤劳,那么你的财富增长速度就会很快。假如你运气好又很聪明,你不但占有较多的资源,还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那么你的财富将增加得更快。所以决定你财富产出多少的是你拥有的资源的数量、技术水平、劳动量的大小。个人如此,一个家庭、组织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
  很显然,在自然资源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影响人们财富差异的就是个体劳动数量与质量的不同。事实上因个体自身差异造成的贫富差距往往并不大,也为社会所接受。一些商业巨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亿万财富,拉开了与普通民众的财富差距。但他们在获得巨额财富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这种差距不但不会被民众所痛恨,相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 
  当资源条件不同时,影响人们财富差异的除了劳动数量与质量的不同,还与所占有资源的不同有关。劳动和资源对财富的影响并不是固定的,会随着各方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决定社会产出水平的是技术与劳动,因此劳动在收入中的占比就比较高;在技术水平比较高时,影响社会产出的往往是资源,资源在收入中的占比就相对要高。铁矿石原料厂与钢铁厂在钢铁产业链中的利益分配就是这一原理的现实体现。刚开始钢厂少、炼钢能力弱时铁矿石价格很低,钢厂利润很高;到现在钢厂炼钢产能大、能力提高时铁矿石价格就变得很高,钢厂利润很低。改革开放之初,产品缺乏,技术成为商品供应环节的瓶颈,拥有技术的人就会获得高收入。当经济发展到今天,产品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资源成为了收入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对当今民众收入差距造成决定性影响的是资源占有的不同。社会上,技术的差距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资源的差距却无法缩小。 
  在只有一个人的社会里,个人的财富就是由拥有的资源多少、技术水平、劳动量的大小决定。但在由多人组成的社会里,社会总财富将因合作分工而增加。通过社会分工协作而增加的财富远远超过由单个个体劳动所增加的财富,如何分配这些财富(分配政策)涉及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收入高低。
  三、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
  前面论述了财富来源于资源与劳动,只是一种定性的说法,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每一种财富从本质上都来源于资源与劳动。在上一节也论述了决定某个社会个体财富收入水平的主要是由其占有的资源、自身劳动及收入分配政策决定。那么这些因素到底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财富收入、造成贫富差距的?
  (一)、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
  运气好的人会获得意外之财,而运气差的人不经意间会损失金钱。有的人买彩票中大奖,足以改变其一生的命运;有的人花巨资购买却从不中奖,个人的生活为此大受影响。在这些无法预测的小概率事件中,运气好的人可能会得到巨额财富,从而迅速拉大与普通人的财富差距,形成贫富差距。但是能这样发财的人很少,社会也不会关注此类贫富差距。
  同样经营企业,有的人赚大钱,有的人赚小钱,而有的人要亏损;能力与努力程度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但这样的差距必然存在,也合乎情理。因为收获更多的人也付出了更多、为社会作出了更多贡献,这会激励收获少的人要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创造财富,社会也在这样不断的竞争中发展。
  但是有的人获得更多的财富靠的并不是个人能力与对社会的贡献,而是靠特权掌握更多的资源,这样的贫富差距不单对社会其他人不公平,更破坏了社会的基本准则,毫无疑问这是社会应该反对与杜绝的。
  因此,一个理性的社会不会反对贫富差距,不会追求绝对的公平;一味强调收入平等只会导致共同贫穷。但社会必须追求起点公平,这是社会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一篇 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瓦西里?里昂惕夫在被问到“您认为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未来在哪里?”时,说:“我想收入分配问题会日渐突显其重要性。正如我刚才说过的,将来劳动力(在经济生活中)不会有如今重要。问题是如何管理这个系统。人们将通过社会保障拿到收入;现在我们已经在通过社会保障在获得收入,而且我们试图发明各种理由为人们提供社会保障。我想政府的作用将变得极其重要,那些试图将政府职能最小化的经济学家恐怕对经济体系如何工作只有一个表面的认识。我想即使是现在,废除政府也会导致全面混乱……其后果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