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切的说,我是从2011年3月21日正式掀开了高等数学的第一页。我复习顺序就是在校学习的顺序,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上下册,清华大学的线性代数,浙江大学的概率和数理统计。在大纲没有出来之前,我把课本原原本本地抄了一遍,最后在哪一页,都记得无比清晰。
一直到7月份放假,我才复习完教材。我算是比较慢了。别人都已经在六月份看了《全书》,而我还在艰难行进,但是我并没有急于复习完教材赶进度。(我认为在复习过程中,课本是基础,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和原则,不要受别人的影响)我在7月中旬,看着自己的作息时间有条不紊地复习全书。每天大约10页左右至10月份才结束。
在此期间,计划执行的十分艰难,当然,中间会有很多事情。有时懒惰,有时拖延,我觉得要灵活对待,更要坚持。
看《全书》,需要注意一道一道动笔做题,千万不要只看不做,做之前先遮住答案,尽量独立完成。每做完一章要总结一下强项弱项,重点是做错的题和不会做的题。做错的地方要知道究竟错在哪里,是基础概念不清还是方法不好,还是计算错误。不会做的又是什么原因,这些题目要相应做行标记,以便之后再次复习。至于《全书》要做几遍,这个要因人而异,快得三遍了,我是两遍。
10月1日开始复习政治,报了学校自己老师的班梳理一下教材。(我自认为报班没什么作用)花了8天的时间,所以10月9号,我开始做《660题》,对于数三,实际上只有500+道题,我初步计划每天30道题,这个比计划时间推迟了两天,在10月30号完成了。之后几天有拿出几天整理了一遍《660题》。其实虽然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我却认为不可小觑啊,这里面的每一道都有可能出大题的知识点。很有综合性。在复习完《全书》之后,对整个数学有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做《660题》可以检查出你复习的情况,增强补弱。
做完《660题》后,我便开始了历年真题。我就开始了每周一中午按时间考一次,接下来的一周都在总结和整理这套卷子的知识点和题型。我做了1999——2009年的真题,我认为这些足够了。这一段从十一月1号开始,持续了7-8周,当然,时间需要灵活。做完真题,就会体会到考研的的确确是考察你对于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复习一定要全而精,千万不要准求高难度。有些同学可能由于时间不够了,便放弃其中的一门,这便是不明智的。其实数学真题很规范,卷面结构清晰,每道题考察什么内容,多少分都有定式。
从全卷分数分析,数学真题满分150分,填空题6道。每道4分,计2分;选择题8道,每道4分,计32分;客观题总计56分。接下来94分是主观题内容上看,1-3是高等数学,4、5题是线性代数,6题为概率题。从难易程度上看,全卷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注意,一切模拟仅仅是模拟,下功夫研究真题,一定不会吃亏。
做完真题,快12月份了。我就开始了李永乐的《400题》。这是根据大纲和历年真题出的模拟题,做完之后,你会发现其实里面所有的题都有真题的影子。只不过题目更加综合,一道题包含更多的知识点,其中一个不扎实可能整道题都做不出来;还有题目比较怪异,计算量大于真题,很容易计算错误。
但是,我建议,做题时,要平心静气。仔细回忆之前复习的知识点,做题时最好标注出来;在回忆知识点遇到过什么样的题目,有什么典型的解题方法,梳理思路,题目自然能够迎刃而解,很多题计算量大,切记眼高手低,还要小心谨慎,慢一点是可以的。
考研一个月或者一个半月,(再或者我是两个月),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政治课和专业课上。但是要保证每天数学的做题量,保证熟练。李永乐老师最后还有一本书也不错,叫做《冲刺135分》,我由于时间原因,把握的弱项,又重新看了一遍。建议时间充裕的同学,可以深究。要把握重点和次要的区分,或者强项弱项的区分。我还是强调,基础越好,能力发挥越好。
考前一周,我没有再做题,重点重新梳理全部知识框架,再次对弱项公式、概念、定理进行强化。
考场上。拿到试卷之后,要稳定情绪,然后按照顺序做题。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我做10年的题目,觉得前两道题有些“卡壳”,但是我没有放弃,保持心态。(最后只能证明,那两道题是不难的,我都做对了)。
对于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千万不要急着紧张。其实大家看看历年真题分析,难题只有20%。难题有,但是,不多。我们只要认认真真地做,也能拿到120分以上。显然,120分不低。对于难题,时间充裕,要认真回顾知识点,或许会找到思路。如果超过五分钟,没有思路,就要敢于放弃了。这样,一是不要因一道题毁掉整个卷子。二是暂时跳出思维定势,找到解题方法。
做完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检查。尤其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看看有没有笔误或计算错误。这样比死抠没有思路的题目合算。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我复习全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