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公布了1年多前最高决策层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让这个话题重新热闹起来。其实我看这个指导意见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重要。现在社会上各种利益集团多元博弈,不是下几个文件就能迅速改变利益格局,更不用说只是公布个早先的文件。
按照这个指导意见,大学被界定为“公益二类”“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ZF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我个人的理解,核心有2点,学校的钱(除最低的基本开销外)要从市场和ZF的竞争性项目上去争取,学校的人(主要是新人)由合同约定去留。特别是教师的工资,ZF给政策,学校去筹钱。顺便1提,我认为政策规定的工资上限会大涨,但学校和学院是否有钱发足另当别论。
就高校近期而言,这个意见其实只是肯定了目前的做法,如高校的绩效工资,如人事方面的“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同时也为进1步的探索留了口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部门要按照现行的领导体制和政策规定,继续推动行业体制改革。”因此,重要的不是文件如何说,而是各高校如何做,以及这些做法的效果如何。不过,事业的编制大概不会增加了,大学新教师都是合同制,现有编制靠退休等逐步减少。上海市去年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只有引进的部分正教授才有事业编制,新博士和流动的副教授以及多数教授都是人事代理的合同制员工。顺便1提,这种做法并没有改变新博士对高校趋之若鹜的情形。
高校最实质性的问题是教师的退休金变成养老金。具体做法是1贯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特别是所谓“中人”,就是“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据说要“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我对此有怀疑。按照过去的传闻,是财政这块减少,社保基金支付1些,学校另给补贴。当然补贴可能各学校不同,与学校的财务状况有关。
从长期看,财政减包袱是大趋势,因此高校通过市场汲取资源也是大势所趋。2005年写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趋势”提到“办学经费多元化”和“教职合同化”,这就是公益2类的本质。我现在仍然持当时的看法,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