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88 0
2007-02-25
华尔街日报
2007年02月23日12:28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宣布以4.25亿美元全盘收购其印度合资企业,此举凸显出解除合资关系的成本之高,这也对那些正考虑在令人垂涎的中国市场探索合资之路的投资银行具有借鉴意义。

摩根士丹利是最新一家结束在印度合资关系的银行,其此举是为在这个亚洲增长最快的投资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全资业务。摩根士丹利八年来的合资伙伴是印度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JM Financial Ltd.,该银行是由资深银行家尼莫斯•坎帕尼(Nimesh Kampani)经营的。在经过近一年的磋商后,摩根士丹利以4.45亿美元全盘收购了JM Financial在一家经纪机构中49%的股份,同时作价2,000万美元出让了它在与JM Financial成立的另一家类似合资企业中所持的49%的股份。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首席执行长韩硕澧(Hans Schuettler)在声明中表示,现在是摩根士丹利在印度发展全资综合性服务平台的恰当时机。据市场数据提供商Dealogic Inc.称,在2002年至2006年期间,印度投资银行市场的总收入增加了10倍,达到6.34亿美元。

但这一收购交易成本之高对希望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占得地盘的银行或许能提供有益的启示。受中国相关规定的限制,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瑞士银行(UBS AG)和摩根士丹利是仅有的几家通过合资方式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的华尔街机构。当然,其它机构也想进入中国市场,不过一些希望进入中国的同行却以印度为例,对过早进入中国是否明智提出了疑问,虽然两国的监管环境不尽相同。

在90年代中期,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美林(Merrill Lynch & Co.)都同实力雄厚的印度合作伙伴成立了合资企业,以跻身这个一贯很难进入的市场。此后,政府逐步放宽了监管限制,而且,近年来印度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已经变得越来越活跃。

与此同时,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和瑞银等竞争对手放弃了成立合资企业的策略,开始在印度独立开展业务。Dealogic的数据显示,花旗集团去年在印度的股票销售额排名第一,而摩根士丹利位居第二。

在印度出现合资企业10年后,外国合资方开始退出,原因在于他们希望将其印度业务整合到全球运作中。2005年12月,美林以5亿美元收购了其印度合资企业10%股权之外的全部股份。几个月后,高盛以7,600万美元出让了与印度Kotak Securities Ltd.成立的两家合资企业25%的股份。

外国公司买断合资企业时之所以向本地合作伙伴支付高价,原因之一是,只有得到它们的同意,外国公司才能获得自行开展业务所需的许可。

现在,摩根士丹利将在印度建立自己的投资银行业务。该公司计划从海外向印度派遣部分员工、在当地聘用一部分,并重新安排部分本地员工的岗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