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2:影响你一生的社交商》读书笔记
经典著作《情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对前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是针对其第二部分:如何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的读后感,欢迎各位网友批评指正。(可以是针对本书内容,或者是本讨论话题)
附上本书中英文电子版,经搜索属论坛首发,为倡导良好下载和讨论习惯,本贴有效讨论将获论坛币奖励!
为什么我与他人的交流总是让人产生距离感?近日看本书提醒了我,是否我一直在用“我和它”的沟通模式,在看待和解决事情的时候,意识里总是拿客观、中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担心情感会影响我们的理性。
理科男在学习过程中或者说思考问题时,需要完全忘记人的作用,也不要考虑与对象间的互动与交流,需要理性、客观的思考。因为思考的那些问题,人是不参与的,所研究的一切,周围的环境在需要的情况下,都是可控的。而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没有清晰的认识到人性和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特点,便不容易被其他同类接纳。因为人与人之间恰当的交流需要发生在“我和你”交流模式上的,这样才更容易产生同理心,而亲密关系更是建立在同理心基础上的,“我和它”模式则会有一种“职业距离”。
心理学上讲人的兴奋、活泼、安静、抑制等气质是天生的,性格却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认为,不同气质的人在高中选择文理科的时候,就有一个划分,上大学以后理科专业里多血型、胆汁型气质的同学为了更好的学习本专业知识,一定程度上在修正自己的性格。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同学们的学习与研究,一直都考虑着人的因素,所以普遍结果是他们更容易与人相处、更能快速的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我看到的大致情况是,大学时候理科专业的同学如果在与人相处方面做的特别出色的,往往都是专业课成绩学的一般的。
在同等智商情况下、同等用功程度上,理科男为了保持自己对问题的专心致志。在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认知、表达与沟通上表现出不足,其固有的思维对他人的需求、感觉、意图等方面认知,因为对物的考虑不需要考虑这些。不擅长不代表他们没有需求,作为正常的自然人有其必然人的本性,我认为这种感觉是被压抑了,无论先天还是后天,他们潜意识里是存在这些需求的,而且特别珍惜,因为稀缺,所以珍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说理科男生感情一般专注而持久,理科毕业生一般从技术上入行,后来才有一些转管理,而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更大比例从事与人相处的事物。
所以我们认为,对待物的问题,多用理性思维去考虑,与人相处时,特别是亲近之人,激发同理心让感觉发挥作用,敢想、敢说、敢做。
所以以上这些分析,都不能是他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时做不好的理由,主要还是看你最终从事何种职业对你的要求,如果你发现你还没有符合这个职位的要求,那说明你用心不够或者考虑换个工作。如果你想要从事的是与人经常打交道的行业,那必要要求你具备迅速与陌生人打成一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