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与人民币国际化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黄权国)
一、国际货币之锚且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货币——将货币视为一种证券。凡证券必有标的,金本位下,纸币可以看作是以黄金为标的物的证券;而在当前信用货币的时代,货币似乎已经没有“标的”,但这只是假象。人们之所以愿意接受并持有某种货币,是因为相信它在未来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即可以用它用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否则,就算是法定货币,民众也不会接受并持有该货币。因此,信用货币也有“标的”,其“标的”是未来的购买力。
同样地,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人们之所以愿意接受某种国际货币,前提是他们相信在可预期的未来,这种货币具有一定的购买力。然而,一种货币的购买力从何而来呢?答案是显然的,来源于这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假设一个国家生产能力弱小,则人们有理由怀疑,持有其货币极有可能在未来买不到东西,即其购买力没有保证。因此,一种货币要想维持其国际地位,则其发行国必须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作为支撑。
历史上,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其货币必然是国际货币——因为其未来的购买力最有保障。例如宋时,宋、辽、金、西夏相互之间的贸易均可使用宋朝所发行货币结算,无他,宋的生产能力最为强大。近代,大英帝国工业革命之后,生产能力冠绝全球,英磅也随之流通天下。二战后,美国的工业生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分之二,美元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货币。
因此,可以说,生产能力是国际货币之锚。强大的生产能力是国际货币地位得以维持的前提条件
。当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国生产能力下降,从而无法在未来保证其一定的购买力时,境外将无人愿意接受或持有该货币,它将会退出国际货币的行列。长期中,某种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如果其相对生产能力上升而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境外持有者的信心增强,其货币在国外的流通区域将扩大,其币值亦会走强;反之,则其币值将会走弱,而流通区域亦将收缩。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长期中,强大的生产能力是维持国际货币地位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