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川菜名人文历史意义分析
川菜名人文历史意义分析
一、川菜菜名反映出作为在农业国环境下生存的人们对粮食的一种渴求状态
李劼人《大波》其次部第三章写道“队长请我们到饭馆里吃饭,每人清缴了他们三个帽儿头,外搭咸菜三碟,那才安逸哩”。原注:“帽儿头”是四川一般饭馆里的专用名词,一个帽儿头即是盛得堆尖尖的白米饭,大约一帽儿头可抵两平碗之量。①其实,“帽儿头”这名在《蜀方言》卷上早有记载“饭店卖饭以两碗并一碗曰帽儿头。”它作为当时四川卖的一碗冒尖的白米饭,把平平的两碗扣在一碗里,即成一碗帽儿头。因饭冒出碗口像戴者的帽子而得名。“帽儿头”这道菜在四川大街小巷的饭馆里已经成为了历史。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供选择的食材也更丰富。因此对米饭这种最基本的食粮的依靠程度也随之下降。不单吃饭时碗越来越小了,假如有谁发觉你吃饭时盛的满满的,肯定会换来一声轻哼———这个人几辈子没吃过饭了!自然,更夸张的“帽儿头”也就不在具备其生存的空间和必定性了。可是,与如今不同,中国的见面招呼语从蒙昧初期的“无它乎?”到上古的“无恙乎?”以至再后来的“吃了没有?”经受了一个漫长的变更过程。尤其是这句持续了 ...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