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059 9
2005-03-18
建行张恩照事件发生的非常突然,目前还没有定论,存在疑点颇多。安邦特约经济学家指出:一是张恩照是辞职、撤职、双规还是收审?这四种情况是不一样的,目前披露的信息是主动辞职,可见其问题还是集中在作为国有银行掌门人,存在行为过失上。是否构成严重的渎职、腐败或犯罪的程度等还有待澄清。二是张恩照的过失是何时造成?有多严重?以时间为分水岭,如果是在1999年之前,由于关联贷款、人情贷款而被追究过失,那么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还相对有限,毕竟当时中国银行业的这种风气是颇为盛行的。但如果过失是发生在1999年之后,甚或发生在2003-2004年这期间,那么情况就要严峻得多,毕竟这一期间建设银行已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股份制改造,银行监管职能也从央行分立出来,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改制中银行的董事长有过失,那么就显示目前银行外部监管仍有漏洞,甚至股改流于形式化。以事件本身的性质为标志,如果是人情贷款,而没有直接的受贿和腐败行径,那么这折射出的可能是一种“官场文化”;如果导致张恩照下课的原因涉及直接的受贿或腐败,那么情势就严重得多。三是谁将作为张恩照的继任者?作为锋尖浪口时的救火队员,继任者需要年富力强,需要有深厚的银行从业经验,需要能和政府职能部门及国内外金融界进行良好沟通,需要能具备处惊不变,继续引导建设银行运行在改制上市的轨道上的能力,一种能够化危为机,绝处逢生的能力,这样的继任者可谓寥寥。张恩照事件带来的震荡在长时间内不会消失,人们会反复提问:这一事件意味着国有银行改制揭开了过去已封存的丑闻,还是在改制中仍然有新丑闻重新上演?这一事件是否意味着国有银行正在剔除自身毒瘤,或者其本身就是化金融专才为腐败温床的染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3-18 12:42:00

国有的银行问题始终会很严重.

花别人的钱始终不如花自己的钱来的小心.

纳税人的钱不由纳税人自己决怎么花, 花此钱的人会心痛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8 20:13:00
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8 20:57:00
同意3楼同志的意见。看来,光靠产权制度的完善不一定能有效解决国有企业的内部人问题,重点应解决代理机制问题。以前一度以为国有企业亏损是职工问题,现在看来关键还是有权力的干部问题。这么多年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职工下岗也改变不了国企亏损、破产的状况。相反,职工下岗造成了国企的群众监督的缺失,促长了腐败。腐败分子炒掉的职工,往往是了解腐败内情的职工。这样的案例在深圳等地方并不缺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8 22:44:00

第一次听到张恩照这个名字是在<<南方周末>>上,还以为他能在任上作出些成绩,但可惜理想终究抵不过现实.类似问题的解决恐怕需要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单兵突进而没有其他制度跟进做补充可能不仅解决原问题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在决策者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在现实复杂的环境下,我们看问题必须冷静全面长远,评价一个人必须"听其言,观其行"不能天真.当然,老于世故也未必可取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8 23:57:00
郭树清是校友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