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暴人(三)
在美国那段求职的过程有很多全新的经历。在那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求职,信息又不对称,很被动。但幸而我们的团队能力都挺强,收集信息,联系公司,充分发挥了规模经济。我在国内的哥们FRANK也帮了很大的忙,投递简历,打听消息,我嘴上没有怎么谢过他,这都是哥们,但心里明白。
值得一提的是,我经历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电视面试(VIDEO LINK) 。那是德意志银行。由於是很TOUGH的投行,报的时候没报什么希望(自己的实习背景太离谱了) ,当另一位接到电话面试的时候,我也就以为自己结束了。
我的同学面试结束后4,5天,一天夜里11点多的时候,我正在复习迎接第二天的世界文明史考试,焦头烂额之际,电话忽响。来人一通英文,半天才让我反应过来是德意志银行的一个VP,说要面试我。我可蒙了,之前正小睡了一下,晕得很。於是我说,我现在状态不好,能不能换个时间。VP吃了一惊,估计没被人这么顶撞过。接着说我们电话面试你就没指望你在最佳状态,就是看你在一般情况下怎么样。我又诉苦说您看我明天还考试呢,头还正晕。这次,这大哥算是彻底怒了,教训道你搞清楚这是你的工作啊,比你的半期考试重要多了。
我又苦苦哀求了一会,他无奈道:好吧,我会尝试再联系你,但你要知道,我打电话越晚,你通过的机会越小。
放下电话我愣了半天,觉得自己估计被终结了。给同学打电话,他也说你应该当时就面试了。很是后悔。过了两天,VP又半夜打电话过来,我正在熟睡,也没接。他便在留言里给了我两个电话号码。我知道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我的优势是时差,我只能在夜里和他联系,於是白天的时间便可以略作准备。我借了本财务管理的英文课本,把几个公式如WACC,CAPM之类的又复习了一遍。
晚上我鼓足了勇气打手机找到VP的时候,他正在家里(周六了) 。旁边是小孩的声音。接到我的电话很奇怪,反问道你是怎么知道我手机的。我奇怪了,不是你电话里给我留言的吗。他才噢的一声,可见在职业领域,商业礼仪是很重要的。接着的面试就是很随便了,问了几个技术问题,会计方面的我太烂了,只好乱猜,财务管理方面的对答如流。后面就是闲聊,他在韩国工作过一年多,对我在韩国的经历很感兴趣,聊了好长时间,问了很多细节的问题。电话打了将近半小时,到后来我也不紧张了,不就是聊天吗。
之后没过多久,我和另一位同学都接到下一轮面试的通知。公司安排我们到学校附近的一个服务提供商那里做电话会议。由於是第一次,还很让我憧憬了一段。面试的时候感觉和面对面聊天差别不大,不过对方看不到你手里写的东西。这次见了两个VP,问了很多技术问题,感觉答的对错各半。其中一个VP就问了很让我尴尬的问题“你为什么没有和投行相关的实习经历” ,确实很让人郁闷。要知道我前面面的那位可是Goldman Sachs的背景啊。
无论如何,总算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后来回国后德意志银行又面了一轮。过程更郁闷,当然是被淘汰了。后来想想,自己可能也不适合德意志这种AGGRESSIVE的风格。
在美国学习了四个月后,终於要踏上回国的旅程了。兴奋之余也有些许恐惧。毕竟回去就是直接的职场挣扎啊。此时,我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填了无数的申请表, Essay questions, Resume, Cover Letter。也许是这些材料还作得不错吧,大部分我申请的公司都给了面试的机会。回国后的日程排得满满的。
都是暴人(四)
12月15日晚,我们的飞机到达北京。见到朋友们很高兴,但第二天早上就有Bain 的面试,心里有些牵挂。迷迷糊糊地睡了一夜,时差还没怎么倒过来,第二天就起了一个大早。
贝恩是我面试的第一家咨询公司,之前毫无经验。虽然在网上看了很多Case Interview的东西,但毕竟是纸上谈兵。经验欠缺的劣势后来暴露无遗。贝恩在国贸1座,因为在中国的业务还作得不大,公司办公室比较小,和后来面试的麦肯锡形成鲜明对比。但公司的人给人的感觉很Nice,接待我们的HR小姐很客气。这是第一轮面试,见了两个Consultant,做了两个案例。都是类似于market size的问题,没有想象中难。做完后再回去的的士上大家讨论了一下,感觉都不是很好。下午就出了第一轮的结果,另外两位同学进入了下轮。
那天晚上,心情极度郁闷,不仅是因为被淘汰了,更因为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这种感觉是最糟糕的,别人只是拒你,绝不会告诉你原因。想想接下来还会有连串的面试,不知道如何面对。后来,我心情平静后总结,当时确实太没经验,很多东西都很不专业,有很多可改进的地方。也好,毕竟为以后积累了教训。
第二天上午又是早起。这次面的公司是欧莱雅。报它是因为自己对营销很有兴趣,也有较多的相关背景。听说公司只喜欢帅哥美女,看看自己,好像也不是特出众的人物,准备就去饱饱眼福行了。我是我那个面试室第二个面试者,到的时候其他candidates 还不是很多,放眼望去,没有特别出众的美女,略有失望。
面试我的是位中年男子,看上去头发凌乱,似乎是不修边幅的样子,顿时让我对自己形像的顾虑消减了很多。当他开口用英文对我进行面试时,我算是彻底放松了。因为发现他的发音也不很地道,觉得自己应付应该是游刃有余了。围绕简历问题,我自己性格聊了半天后,他似乎也拿我没什么办法。於是施展出了最可怕的一招,随手拿出一只签字笔,要我在一分钟内说出尽可能多的用途,当然写字除外。我刚开始被问蒙了,紧张之下就想出两种。他也不急,循循善诱,还让我用中文说。好不容易凑起了8种,松了口气。 面试的最后,大哥问我觉得自己的优势在什么方面。我便列举了几点,比如口语流利,对营销有兴趣什么的。大哥听得频频点头:“确实很强” 。
出来后见到好多等候的MM,我后面那位人大的美眉暴得很。我告诉她面试是英文进行的时候,她愤然而起,叫到“都是中国人,说什么鸟语啊” ,正好叫名字的HR小姐来呼她进去,
我听得直吐舌头。呵呵,美女就是牛。
面完欧莱雅后很长时间没有消息,快半个月后确莫名其妙地收到了它的拒信,邮寄过来的。真是让偶受宠若惊,同时也彻底迷惑了它挑选人究竟是什么标准。
那天上午的欧莱雅不过是热热身而已。因为晚上的才是重头戏--麦肯锡。由於我们回国的时间比较晚,公司已经进行过前面的面试了。听HR女士Helen的意思,似乎是让我们直接参加最后一轮面试,如果出众的话可以直接录取。让我和同去的另一位同志兴奋异常。
到公司的时候天色已晚,走进嘉里中心的时候正是灯火通明。我叹了口气,万家灯火的时候我们正在为未来苦争。麦肯锡的办公室在20层,是我见过的咨询公司中最豪华的,似乎是为了彰显其老大身份。到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位candidate, 情况和我们类似,是在美国实习的对外经贸大研究生。回国度假一周,却全用来找工作了。彼此叹息了一回现在讨生活的不易,就各被一名consultant带去面试了。
后来我才知道,面试我的两位都是大家口中的杀手。幸好之前不曾耳闻,倒也没有特别紧张。第一位先生显得很严肃,给了我一个market size的问题,听我分析的时候似乎也心不在焉。案例做下来倒也中归中矩。完了之后,这位先生嘴里吐出一句:“not too bad” ,让我很faint。接着他就给我feedback,说我应该在分析案例前,先告诉他我的分析框架。我估计自己可能要废,但也很感谢他的反馈。至少让我开始有点明白贝恩是怎么废的了。
第二位面试官怎么看都不象杀手。是一位娇小玲珑的女士,说话的时候总是笑。先和我天南海北地聊了一通,还仔细地听取了我对韩国人和日本人的看法,令我大有知音之感。之后,她让我选是愿意用中文还是英文作案例。我说我选择母语。
让我很高兴的是,她竟然给了我两个案例,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market size,在第二个案例中出现了new business的问题。这是我在网上的材料中看到很多的。第一次在实战中遇见了。两个case做下来我都觉得颇为满意,尤其是第一个market size的问题,似乎还很有创造性。
第一个案例是要我量化一下中国每年洗衣粉产生的污染。我由於大一暑假的时候跟着章铮老师作过环境保护与缓解贫困的预调查,对环境污染的计量还有些理论知识。於是我便中规中矩地分门别类,说应分为直接污染,机会成本,健康成本等等。女士便提点说你直接分析直接污染吧。我这个俗人便开始算多少多少钱。女士嫣然一笑,你能想点别的更形像的东西吗?我灵机一动,说咱能不能估计一下中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的体积,然后估计一下每年洗衣粉污染相当于几个鄱阳湖。於是顺利地做了下来。但最后在算体积的时候我竟然犯了个低级错误,把立方千米当成立方米了。这样的错误在咨询面试中应该尽量避免,否则会认为你数字敏感性不强。
我的第二个案例就更有意思了。说有个朋友喜欢玩电影,想开电影院。问对其有什么建议。第一次遇见new business的问题,我异常兴奋。拉出一个大框架从市场状况,政府管制,公司情况面面俱到,最后建议道:让这个朋友别开电影院了,改租盗版碟吧。於是四平八稳地完成了这个案例。
这位和蔼的女士还亲自送我出门,闲聊了几句找工作情况的问题.让我很温暖.
在回去的地铁上又和另外那个同学讨论了一番。都很迷惑,搞不清楚咨询面试技能到底该怎么提高。真是报国无门啊。他当时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麦肯锡今年准备招六个人,我们要还是进不去那也太屎了” 。呵呵,结果,我们俩都被废了,当然是我们第二天打电话去问出来的,公司说觉得我们problem solving的技能还不够强。天啊,这不是彻底否定了我们作咨询的素质了吗?当时我们俩都沮丧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