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 它是通过改变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从而影响消费支出, 再影响总支出。
例如,政府决定减税ΔT ,从表面上看,似乎会立即使居民
的可支配收入增加ΔT , 并进而影响消费支出, 实际并非
如此。因为在边际税率为t 的情况下, 减税ΔT 后, 居民
收入(而不是可支配收入) 增加ΔT ,这部分增加的收入中
又有数量为tΔT 的部分作为税收被征纳, 因此居民的可
支配收入实际应为( 1 - t )ΔT 。这个( 1 - t )ΔT 可支配收
入将按边际消费倾向b 诱致消费支出增加b ( 1 - t )ΔT ,
这是减税收后第一轮总需求( 总支出) 的增加, 第二轮将
增加,依次类推。
上述过程可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推导:
ΔY = b ( 1 - t )ΔT + b ( 1 - t ) 2ΔT + ⋯+ b ( 1 - t ) nΔT
= [ ( 1 - t ) + ( 1 - t ) 2 + ⋯+ ( 1 - t ) n ] bΔT
=
- b (1 - t)
1 - b (1 - t)ΔT
从而有:ΔY/ΔT =
- b(1 - t)
1 - b(1 - t) , 这就是修正后的税收
乘数表达式。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认为经济学教科书习惯上把
- b
1 - b(1 - t) 作为比例税制下的税收乘数,是混淆了收入的
边际消费倾向和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把税前收入
的消费倾向误解成税后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 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是相等
的,因此,可以这么说: b 既是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又是可
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若考虑税收因素, 则( 1 - t )
就是可支配收入, b ( 1 - t ) Y 中的b 就是可支配收入的边
际消费倾向,而税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b ( 1 - t ) 。因
为税收乘数实际上说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
的影响,而不是对可支配收入变动的影响, 所以需要用税
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b ( 1 - t ) 来分析这种影响。在固
定税情形下,讨论税收变动对收入影响的税收乘数是KT
= -
b
1 - b
,式中分子是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分母( 1 - b)
是边际储蓄倾向,因此在比例税制下税收乘数的衡量同样
要运用以下公式:
税收乘数KT = - 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
因为在比例税制情形下, 边际消费倾向为b ( 1 - t ) ,
边际储蓄倾向为1 - b ( 1 - t ) , 故税收乘数
KT = -
b (1 - t)
1 - b (1 -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