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威,现任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副主任,精品课程《保险学》主讲教师。毕业于南开大学精算专业,研究方向:寿险精算。
《保险业信息披露研究》获“中国保险学会保险制度创新成果一等奖”、《银行、保险证券业发展态势比较研究》获“中国保险学会保险研究成果三等奖”。
主讲课程:保险学、人身保险学研究、保险精算、生存模型和生命表的构造、风险管理、利息理论。
问答汇总:
1,坛友hbhjhf:请教一下,国内保险精算方面的本科专业,其在精算方面就业的前景如何?
您觉得其划在金融系之下好,还是在统计系之下好(目前,国内不同学校,该专业归属院系不一)
换言之,保险精算更靠近以上那个学科呢?
另外,对其人才培养模式,您有何高见
A:精算专业属于应用性专业,放在金融系还是统计系下其实并不重要,只要教师所接触,学生之所学尽可能贴近现实。实验室中的研究与学习应该不适合这门学科。
既然定性为应用型学科,那么其培养方式就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首先教师就应该多接触实务,了解新事物,这样才能把现实带入课堂。精算理论很枯燥,如果没有一个正确(或明确)的方向,很容易茫然的。所以,当我的学生问我“学了这些有什么用?”的时候,我会邀请业界的朋友过来给他们解释。只有他们的观点才是客观的,令人信服的。学生们会发现,原来所学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尽管实务中会有变化,但本质的原理是一致的。当同学们知道这个以后,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强了。
2,坛友kuning:以宁老师之见,当前我国的精算就业是否已经饱和,曾经几时传出我国精算缺口5000名,我是2012年的毕业生,据我个人的体会,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确实不大好找精算方面的工作。如果真的是我国当前精算人才太多,我想就要发出信号不要误导那边立志做精算的学生,这种费钱、费力的学习和考试未必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A:如果仅仅是现有的保险公司总公司精算部,精算专业的就业前景的确不乐观。这种感受已经有好几年,但奇怪的是,尽管过程很艰难,所有同学到最后总能找到合适的职位。一直“饱和”着,却又一直有人才需求。
而且,精算专业应用的范围很广,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我当年本科毕业时,保险公司外的金融企业对我说“精算?应该到保险公司去就业啊,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如今,问这样问题的人力资源很少了。
涉及到考证,的确是个问题,现在的招生单位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喜欢看TA考了多少门精算考试,迫使咱们同学尽量多考,费时费力费钱,该听的课没听,都去考试了。跳出来看这个围城很容易,但身处其中的时候,谁都想不明白,我当年也不例外:)
3,坛友postcam:支持一下,现在许多学生在求职时对保险公司有偏见,貌似保险公司的名声在社会上不太好,如何改变这一现象?
A:是啊,曾经有一段保险公司的形象是不好,但是我能感觉到这几年在渐渐改观,一方面是广大消费者渐渐认同了我们这个行业,另一方面是我们保险公司自身也在不懈努力。尽管我身处高校,与保险公司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保险业是我专业的归宿,所以我希望他能够健康发展。听说十年前的我国台湾保险名声也不好,但现在已经扭转了,我相信在大陆未来的保险公司名声会比现在更好的。
4,坛友liujianfang:请问,宁老师,目前精算师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如何,跟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有何差异
目前我国的保险业的赔付率,又主要是采用的哪几种方法来设计的
谢谢
A:关于“我国保险业的赔付率”和“设计方法”问题,我猜是不是指的赔付率的计算方法?
总的来说赔付率分为综合赔付率和纯赔付率,纯赔付率是不考虑费用的,而综合的考虑。
事故年度赔付率=已发生赔款/已赚保费;保单年度赔付率=某一个保单完整的期间有效期间内的赔款/保费收入;日历年度赔付率=以会计年度为评估期的已发生赔款/保费收入
不同的赔付率从不同的角度衡量,综合考虑这些指标才不偏颇
5,坛友chenhong0188:请问宁老师,金融产品设计是应该,如何预测期将来的收益,比如银行和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如何去计算,谢谢
A:坛友chenhong0188,你好!
准确预测未来的收益,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既需要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又需要微观技巧。比如传统型的寿险产品,保单的定价利率定下来后,未来的投资收益率若判断不准确就会亏损。反之就会盈利。
创新型险种就有意识的将利差损风险转移出去,当然也得不到利差益的收益。
银行(特别是我国的)等金融机构通常会按照未来金融市场保守的情况计算自己的收益,实业个人会将购买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与TA进行其他行业投资的收益率作比较,投资金融业的个人同样也会将各类的金融产品收益作比较,从而做出判断。
6,坛友linxiaozhijia:保险精算学习的阶段性书目有哪些?比重初级看什么书?中级和高级呢?
A:个人推荐中国精算师考试系列教材,百度或google搜索一下就能找到,正好适合您说的情况,按照考试科目分为初中高级。经过几次改版,打印错误少到几乎可以忽略,而且都是中文,很适合作为教材和自学。
7,坛友颜季枫:师认为现在考研考保险专硕和保险学硕哪一个更能体现自我价值呢?
A:坛友颜季枫,你好!
保险专硕从11年开始次招生,学制2年,从国家设置保险专硕的目的来看,是希望增加应用型、实践性的高层次保险人才培养。
因此在我校的学习安排看,年为课堂教学,第二年为实习和论文。从课程设置上看,与学术硕士也有所不同,安排的课程更偏向于实务。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保险的学术硕士教育历来与业界的交往紧密,所接触的也很实务。只是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差别。
在2011年招收届专业硕士到目前1年的时间中,我也在不断探索。比如:资源共享,针对专业硕士邀请的业内专家讲座,我也要求学术硕士去旁听;针对学术硕士的学术讲座,同样我也要求专业硕士去旁听。
两种硕士类型,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都能体现自我价值:)
8,坛友永不言弃!:老师,您好。对于险与投连险,这两种险种有什么区别?关于这两种险种演示利率,在我们现实保单中,我们保单到期了,我们是否能领到他们给我们演示的时候那种收益?谢谢!
A:现在要求业务员对这类产品演示时须使用高中低三种演示利率,正如坛友chenhong0188在7楼所问,我在33楼所答的,未来的收益率很难预测,总会与预期收益率有偏差,所以,即便按照三种不同的演示利率演示,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完全一样的。
投资连结保险是保险与投资挂钩的保险,在拥有人寿保险同时,任何时刻的价值是根据其分离账户投资基金在当时的投资表现来决定的。
保险其实没有一万种功能,只有保额可变、现金价值可变与灵活缴费三种功能,根据市场收益率其结算利率会上下波动。相比投连险保障功能更强些。
9,坛友septown:老师,能不能讲一下国际精算师资格考试开展情况?国外精算考试和国内精算考试内容间的差异?
A:国际精算师资格考试大致分成几个“派系”:北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咱们中国目前也起来了。基础课程差别不大,都是数理方面的,高级课程主要是与当地的金融环境、会计制度紧密相关而表现出不同。国外精算师考试和大学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以课程学分冲抵考试科目,而且相互承认、可以转化,金融环境、法律环境也更熟悉些,所以当地考生相对考起来相对国际考生容易些。
好在我国现在也开始这方面的接触,比如我校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就与SOA签署了协议,用课程学分冲抵考试科目;而且中国精算师协会与英国精算师协会也签署协议,可以相互承认。国际化一直是未来精算教育的大方向。
10,坛友sailingyf:宁老师,您好,
想请教精算师在中国能否从事保险公司以外的行业,或精算实践(practice areas)?
如果有的话,请问都有哪些行业或职业?
有没有大概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在职的(含FSA、CAA)都在从事哪些行业?
谢谢!
A:坛友sailingyf
您好!
是可以从事其他行业的,因为专业所涉及原理和内容不局限于保险业。其他金融行业只要涉及到未来不确定性财务安排的,都可以就业。只是这些行业暂时还没意识到,所以招聘时没有关注到我们。但这种情况正在改观,像我们的学生就业去银行和基金的数量就比前几年增加了。而且我听说,淘宝也在招聘精算师,其岗位描述是:1、通过建立淘宝风险识别和管理的机制、流程和相应的架构,保障业务运营秩序的健康发展; 2、建立业务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预警机制和监控体系,并指导决策; 3、为公司未来的产品和运营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专业建议。
很有意思吧?^_^
11,坛友shiruyi1988:请问宁老师,在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的准精算师(ASA)阶段中生存模型、模型预测、敏感性检验这几块该怎么复习把握?另外,复习时有没有复习顺序?谢谢。
A:坛友shiruyi1988,你好!
我觉得按照现有的顺序“生存模型、模型预测、敏感性检验 ”就挺好的:)我们当时考的时候复印了menu,看的就是那玩意儿,看得真是痛苦啊。就像陈近南带着韦小宝指给他一本书,韦小宝说:这么厚啊?陈近南说:那只是目录。。。韦小宝:@#¥%……&
12,坛友majingbiao:宁老师,您好!请教一下,保险精算与金融工程在产品设计方面是不是有很多的相同点,但是相对于金融工程,保险精算的就业面要窄的多,就业需求也少的多!
保险精算在设定赔付比率时主要用到哪些数学方法和原理呢?而对于死亡率的测算依据是什么呢?谢谢宁老师!
A:是的,坛友majingbiao,您说的非常对,我很认同。精算与金融工程有很多相同点。金融工程的历史短,但是人家发展的速度快,影响力大,这是值得反思的。
赔付率的分子是赔款,分母是保费,针对于分子分母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赔付率方法。
计算保费使用的大致有:365之一法、24分之一、8分之一……
计算赔款使用的大致有:链梯法、准备金进展法、案均赔款法,BF法。
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模型是用广义线性模型测不同风险、级别之间的差异率,通过差异率与平均风险水平相乘,得到不同级别的纯保费(率)。人民大学的孟生旺教授博客中有专门的帖子讨论广义线性模型,建议去看看哦~~
漏了一个:死亡率的测算依据
根据现行的2000-2003生命表编制来看,数量方面
数据来源: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友邦。
样本数量:1亿多条保单记录,占行业同期保单数量的98%以上
调查数据范围
1996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之间承保的所有长期个人寿险业务,不包括投连与险、联生寿险、银行代理保险以及团险
观察期:2000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
采用逐单法计算计算各承保年龄暴露数、死亡数,然后用死亡数除以暴露数
以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作为标准计算死亡指数
最后进行两次修匀:
次修匀:(3阶移动加权平均)3rd MWA
第二次修匀:Gompertz’s law
应用调整:死亡率改善调整;评估用表的安全附加
13,坛友lzy791026:支(1)宁老师能否就保险精算的国内和国际行业情况进行一下对比;
(2)宁老师能否就目前保险精算行业在中国发展所遇到的困境进行一下分析,简要给出你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最后请宁老师简要的说一下保险精算的研究前沿问题。
A:坛友lzy791026的问题好深刻啊!我把前两个问题混合起来,试着看能不能回答。
精算其实就像一面镜子,不管美丑,客观反映,照出来是什么样就应该是什么样。本应该是通过打扮,而使得照镜子的人变漂亮,进而使得镜子中的虚像更漂亮,现在是非得改变镜子的折射率,使得镜子中的虚像表现得更漂亮。一个是改变实像改变虚像,另一个是实像不变而虚像改变。结果都一样,但实质不一样。所以,关键看决策者,是想要照出真实的样子,还是只想要个漂亮的虚像罢了。
从前面两个问题,我感觉您是资深业内人士,第三个问题可能比我更熟。前沿包括:SolvencyII,风险资本的应用。传统精算关心定价风险、准备金风险;未来也许会关心综合风险,包括利率风险、资本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从研究上看,产寿险精算有相互融合、借鉴的趋势。
14,坛友xqh95:宁老师,请问精算赔付率、自留满期赔付率、再保前满期赔付率、出险年度满期赔付率、保单年制满期赔付率,请问各自所反映的是什么信息,有什么区别?
A:精算赔付率(即:事故年度赔付率)、自留满期赔付率(扣除再保险后,分出人的事故年度赔付率)、再保前满期赔付率(即:不考虑再保分出的事故年度赔付率)、出险年度满期赔付率(即:事故年度赔付率)、保单年制满期赔付率(一般叫做:保单年度赔付率,指评估期间新承保业务的赔款和保费收入之比),很多都是说法不一而已。自留满期赔付率、再保前满期赔付率跟再保时滞与再保费用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