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930 13
2012-05-23

法德比较:人多力量大

总体来说,我赞同易博士对人口与经济问题的研究,我以前对人口问题的关注,主要是在战争和变革层面。17世纪欧洲处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的变迁过程中,由于社会资源、制度准备等方面的积累,跟不上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的速度,欧洲各地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大量“过剩人口”,发生很多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欧洲国家之间战争频发,对外则是通过征伐大量建立殖民地。17、18世纪以来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的革命和战争,主要都发生在欧洲,或由欧洲发动。这段时间里面,欧洲的人口增长特别快,年轻人口特别多。

人口是国家的关键性战略能力,也是国家其他战略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法国与德国这两个同处欧洲大陆的国家,在19世纪以来随人口变迁而发生的竞争优劣态势转换就非常有典型性。在欧洲历史上,法国长期一直是除哈布斯堡帝国之外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迅速为它赢得优势。然而,这一优势在19世纪以后开始削弱。法国是欧洲最早开始实行节制生育的国家,随着各种避孕手段的推行。在法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的同时,欧洲其他一些大国特别是德国的人口,却在迅速增长。从普法战争时候起,德国人在青年男性的比率方面就占优势,到1939年,德国在年龄上适于从军的人数相当于法国的两倍多。

法德两国在人口上的变化,对各自国家的经济与战略能力,产生了明显影响。1850年法国仍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国,法国人口也一直相对而德国为多,法国与德国的较量总是以法国占优。但是到了1870年,德国人口从此永久性地已经超越法国,德国的工业生产与总体经济能力,特别是当时在经济增长中最有代表性的钢铁产量,差不多已达到法国的两倍以上,这使德国明显比法国处在有利地位。戴高乐在20世纪30年代对法国的命运很是担忧,他指出每有一个法国男子达到兵役年龄,就有两个德国人可以参军入伍。事实证明两次世界大战,法国都抵挡不住德国的进攻。

三波人口变迁

放到全球层面,进入现代世界以来,在近30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球人口结构发生了三次大的变迁,每次变化都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面貌。

全球人口的第一波变迁,大致是在1700年到1900年,这段时间里面,欧洲的人口增长特别快,1700年的时候,欧洲的人口大概占整个世界人口的18%左右。但是到1900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25%左右。在这段时间里面,欧洲人口总量虽然并不占世界多数,但其年轻人口在总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却是世界最高的。欧洲在这两三百年的时间内,不断向外移民、对外扩张,将全球经济纳入到了它的体系,也在此过程中建立起了欧洲的全球优势地位,当时的世界大国,基本上都是欧洲国家,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中心都在欧洲。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出现了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苏联,一个是美国,共同左右了世界格局。这又是怎么来的呢?法国哲人托克维尔曾说:“未来世界将由美国的钱袋和罗斯的皮鞭共同主宰”,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就是这两个国家的人口。1800年的时候开始,这两个国家都进入了人口快速增加的轨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前夕,它们各自的人口数量,都比位居其次的德国人口多了一倍。人口资源给它们提供了绵绵不绝的经济增长活力。这是这两个国家在19世纪后期以后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共同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并且成为20世纪全球主要两个大国的由来。人口变迁给全球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变化,也是政治上的变化。

风水轮流转。以2008年以来主要发生在欧洲和美国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为标志,今天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又在发生新的激烈变革,它的一个重要来源,乃是全球人口出现了第三波变迁。这一波变迁大致起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一些国家甚至近年出现人口负增长。与此同时,亚洲、非洲、南美国家的人口增加速度非常快。今天世界的人口流动,也由以往欧洲向全世界移民,转变为全世界向欧洲移民。

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一般会有20年以上的滞后期。一开始表现为生育率下降,接着是年轻人口占比降低甚至总量减少,再接着是劳动人口数量减少。日本的生育率下降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对日本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则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的情况大同小异,今天欧元区发生危机,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欧洲人口结构发生了几乎不可逆转的变化,其影响已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全面呈现,在欧洲人口步入老龄化之途,年轻人口不仅占比减少、而且绝对数量下降后,欧洲已经没有支撑实体经济的人口资源,近两百年来财富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的传统机制在欧洲也已经丧失。这种状况是工业革命以来两百多年时间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第三波全球化潮流中,亚洲正在一点点接收美国的主导位置。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而且年轻人口占比大,过去几十年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增长。东亚地区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实体经济区,在全球制造业纷纷转移到东亚地区后,整个世界的贸易版图近些年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球人口第三波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去年以来北非、中东发生的社会运动和政治变革,人口变化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埃及在穆巴拉克执政的30年内,增加了4000万人口。这是什么概念?将近一半的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下,这个社会充满活力,如果说欧洲现在是老年人政治,那么,中东北非地区则是年轻人政治,老龄人想保守已有的东西,而年轻人则想推陈出新、弄些以往没有的新花样。中东北非地区于是有“茉莉花革命”。

谈论世界经济、政治的变化,一定要回过头来看世界人口的变化,只有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理解今天所看到的各个国家朝什么方向走。一个国家有没有活力、国家战略能力强不强,不光要看人口数量,另外两个因素也很重要。

一是人口的文化和族群构成。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在其人口中形成对某种主要文明的认同,没有相通(而非共同)的种族构成,其内部凝聚力就不会强盛,那么即使产生人口增长,人口多也难以形成数量优势和国家可用的有利战略资源。奥匈帝国在这方面就很典型。在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控制权的1865年,哈布斯堡帝国的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虽然已有3700万人口(为当时欧洲除罗斯外的第一人口大国),却还是因为人口结构过于驳杂,难以形成统一的凝聚力,在19世纪下半叶败给了普鲁士。苏联最后解体,同样与内部种族和文化构成复杂有关。

二是人口的物质文明构成。近代以来,欧洲和美国为什么对非西方世界产生巨大优势,不仅在于人口数量上与非西方世界的差距减小,也在于人口结构中,欧洲人口的科技和商业素质比非西方世界为高。即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型中,欧洲和西方远远走在非西方国家前面,而哪一个国家在人口的物质文明转型中速度更快,效益更佳,谁就会拥有更好的人力资源,也就相应就会积累更强的国家战略能力。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而在21世纪,人口中一个新增因素,也将影响到大国兴衰和世界政治变迁,即人口的年龄构成。这一因素只是最近一个半世纪以来才出现。此前,人类没有出现人口总和出生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和老龄化的现象,世界各国间人口结构的差别不大。但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这个问题出现了世界性扩张,全球主要国家和不同地区间,人口年龄结构地图已发生显著差异。这一差异已明显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内外政策,从而影响世界政治。

中国的四大人口危机

回过头来讲中国的问题,中国以往的人口政策,现在是到了要全面反思的时候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通常很自然是要往城市里迁徙的,但现在呆在农村的那些老年人,是不可能转移到城里去的,他们很快会面临老无所依的局面,因为中国目前是未富先老,不可能建立起像欧洲那样的社会福利体系,农村里面的老人不可能被福利政策所覆盖,弄不好会导致一场人道主义的危机。

中国今天的人口状况,可能会带来四方面的危机。第一个就是发展的危机,经济发展速度会逐渐减小直到最后停顿。广东、浙江这些省份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最大的因素不是别的,就是国家给了东部省份一些优惠政策后,全国的年轻人都到沿海去了。近几年来由于沿海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上升,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内地省市的很多年轻人开始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不再出省打工,这些内地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下子就上去了,相反像广东、浙江这些地方,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于是开始搞“腾笼换鸟”、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但是年轻人大量减少之后,一个地方活力减弱了,不是你想产业升级就能升起来的。

第二个是在国防安全上。以往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子女家庭占绝对多数的社会,对“人命”的敏感往往被压制在对谋生的巨大需求中。今天中国社会已解决温饱问题,进入了发展型社会,军队兵源超过一半是独生子女,未来一旦发生战争,整个社会对前线军人大量牺牲的承受能力会降得很低。不仅如此,社会老化也会使一个国家在财政、人力和心理上,对战争的承受能力下降。

第三是社会安全上遇到麻烦。性别比严重失衡,按照目前的男女比例和生育结构,到2020年大概会出现3700万到4000万的男性光棍,这对社会治安是严重隐患。

第四个危险是文化安全。中国以前的文化传统传承,与中国的生育文化紧密相关,而在以男性为传承谱系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伦理感、道德感很强,从小就被灌输要对家庭、家族、国家负担责任的观念。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几个老人围绕一个孩子转,伦理观念很淡薄,这样会导致全社会的道德缺失。一个无信仰、无道德的社会有没有前途?很成问题。

(二楼继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23 12:07:26
亡羊补牢犹恐迟

    我觉得中国确实到了要好好反思以往人口政策的时候了,即使马上做出很大改变,以前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恐怕也很难扭转——从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看,但一旦人口生长进入下行轨道,要想把跌下去的生育率再拉起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口增长太快,在一段时间里面会显著提高社会抚养比,在就业、日常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很大压力,但是过了10年、20年之后,新增出来的大量年轻人口,却会转化为劳动大军,压力就有可能逐渐缓解甚至消失。但是人口生产停滞或人口下降所带来的影响,却有可能是“长痛”而非“短痛”,就像一个老年人要把病治好,跟年轻人去治病和恢复健康,不是一个概念。如果现在不及时调整人口政策,中国未来会有很大麻烦。


(本文系 人口与经济 论坛演讲转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3 16:07:21
人口红利即将消失 中国制造 廉价劳动力 不复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3 16:36: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8 15:32:12

城市平民阶层的儿女
     
    出身于这个阶层的当下青年,尤其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相当一部分内心是很凄凉悲苦的。因为他们的父母,最是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此类父母的人生大抵历经坎坷,青年时过好生活的愿景强烈,但这愿景后来终于被社会和时代所粉碎。但愿景的碎片还保存在内心深处,并且时常也还是要发一下光的,所谓未泯。设身处地想一想确实令人心疼。中国城市平民人家的生活从前肯定比农村人家强,也是被农民所向往和羡慕的。
    但现在是否还比农民强,那则不一定了。现在不少的城市平民人家,往往会反过来羡慕农村富裕的农民,起码农村里那些别墅般的二三层小楼,便是他们每一看见便会自叹弗如的。但若有农民愿与他们换,他们又是肯定摇头的。他们的根已扎在城市好几代了,不论对于植物还是人,移根是冒险的,会水土不服。对于人,水土不服却又再移不回去,那痛苦就大了。
    “所谓日子,过的还不是儿女的日子!”这是城市平民父母们之间常说的一句话,意指儿女是唯一的精神寄托,也是唯一过上好日子的依赖,更是使整个家庭脱胎换骨的希望。故他们与儿女的关系,很像是体育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甚至是拳击教练与拳手的关系。在他们看来,社会正是一个大赛场,而这也基本是事实,起码目前在中国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所以他们常心事重重、表情严肃地对儿女们说:“孩子,咱家过上好生活可全靠你了。”
    出身于城市平民人家的青年,从小到大,有几个没听过父母那样的话呢?
    可那样的话和十字架又有什么区别?话的弦外之音是——你必须考上名牌大学;只有毕业于名牌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有找到好工作才有机会出人头地;只有出人头地父母才能沾你的光在人前骄傲,并过上幸福又有尊严的生活;只有那样,你才算对得起父母……即使嘴上不这么说,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儿女领会了——父母是要求自己在社会这个大赛场上过五关斩六将,夺取金牌金腰带的。于是对于他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成了赛场或拳台。然而除了北京、上海,在任何省份的任何一座城市,考上大学已需终日刻苦,考上名牌大学更是谈何容易!并且,通常规律是——若要考上名牌大学,先得挤入重点小学。对于平民人家的孩子,上重点小学简直和考入名牌大学同样难,甚至比考上名牌大学还难。名牌大学仅仅以高分为王,进入重点小学却是要交赞助费的,那非平民人家所能承受得起。往往即使借钱交,也找不到门路。故背负着改换门庭之沉重十字架的平民家庭的儿女们,只有从小就将灵魂交换给中国的教育制度,变自己为善于考试的机器。但即使进了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终于跃过了龙门,却发现在龙门那边,自己仍不过是一条小鱼。而一迈入社会,找工作虽比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容易点儿,工资却也高不到哪儿去。本科如此,硕士博士,情况差不多也是如此,于是倍感失落……
    另外一些只考上普通大学的,高考一结束就觉得对不起父母了,大学一毕业就更觉得对不起父母了。那点儿工资,月月给父母,自己花起来更是拮据。不月月给父母,不但良心上过不去,连面子上也过不去。家在本市的,只有免谈婚事,一年又一年地赖家而居。天天吃着父母的,别人不说“啃老”,实际上也等于“啃老”。家在外地的,当然不愿让父母了解到自己变成了“蜗居”的“蚁族”。和农村贫困人家的儿女们一样,他们是中国不幸的孩子,苦孩子。
    我希望中国以后少争办些动辄“大手笔”地耗费几千亿的“国际形象工程”,省下钱来,更多地花在苦孩子们身上——这才是正事!
    他们中考上大学者,几乎都可视为坚卓毅忍之青年。
    他们中有人最易出现心理问题,倘缺乏关爱与集体温暖,每酿自杀自残的悲剧,或伤害他人的惨案。然他们总体上绝非危险一族,而是内心最郁闷、最迷惘的一族,是纠结最多、痛苦最多,苦苦挣扎且最觉寡助的一族。
    他们的心,敏感多于情感,故为人处世每显冷感。对于帮助他们的人,他们心里也是怀有感激的,却又往往倍觉自尊受伤的刺痛,结果常将感激封住不露,饰以淡漠的假象。而这又每使他们给人以不近人情的印象。这种时候,他们的内心就又多了一种纠结和痛苦。比之于同情,他们更需要公平;比之于和善相待,他们更需要真诚的友谊。
    谁若果与他们结下了真诚的友谊,谁的心里也就拥有了一份大信赖,他们往往会像狗忠实于主人那般忠实于那份友谊。他们那样的朋友是最难交的,居然交下了,大抵是一辈子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轻易或首先背叛友谊。
    他们像极了于连。与于连的区别仅仅是,他们不至于有于连那么大的野心。事实上他们的人生愿望极现实,极易满足,也极寻常。但对于他们,连那样的愿望实现起来也需不寻常的机会。“给我一次机会吧!”——这是他们默默在心里不知说了多少遍的心语。但又一个问题是——此话有时真的有必要对掌握机会的人大声地说出来,而他们往往比其他同代人更多了说之前的心理负担。
    他们中之坚卓毅忍者,或可成将来靠百折不挠的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世人偶像;或可成将来足以向社会贡献人文思想力的优秀人物。
    人文思想力通常与锦衣玉食者无缘。托尔斯泰、雨果们是例外,并且考察他们的人生,虽出身贵族,却不曾以锦衣玉食为荣。
     
农家儿女
     
    家在农村的大学生,或已经参加工作的他们,倘若家乡居然较富,如南方那种绿水青山、环境美好且又交通方便的农村,则他们身处大都市所感受的迷惘,反而要比城市平民的青年少一些。这是因为,他们的农民父母其实对他们并无太高的要求。倘他们能在大都市里站稳脚跟,安家落户,父母自然高兴;倘他们自己觉得在大都市里难过活,要回到省城工作,父母照样高兴,照样认为他们并没有白上大学;即使他们回到了就近的县城谋到了一份工作,父母虽会感到有点儿遗憾,但不久那点儿遗憾就会过去的。
    很少有农民对他们考上大学的儿女们说:“咱家就指望你了,你一定要结束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命运!”他们明白,那绝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女所必然能完成的家庭使命。他们供儿女读完大学,想法相对单纯:只要儿女们以后比他们生活得好,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中国农民大多是些不求儿女回报什么的父母。他们对土地的指望和依赖甚至要比对儿女们还多一些。
    故不少幸运地在较富裕的农村以及小镇小县城有家的、就读于大都市漂泊于大都市的学子和青年,心态比城市平民(或贫民)之家的学子、青年还要达观几分。因为他们的人生永远有一条退路——他们的家园。如果家庭和睦,家园的门便永远为他们敞开,家人永远欢迎他们回去。所以,即使他们在大都市里住的是集装箱——南方已有将空置的集装箱租给他们住的现象——他们往往也能咬紧牙关挺过去。他们留在大都市艰苦奋斗,甚至年复一年地漂泊在大都市,完全是他们个人心甘情愿的选择,与家庭寄托之压力没什么关系。如果他们实在打拼累了,往往会回到家园休养、调整一段时日。
    同样命运的城市平民或贫民人家的儿女,却断无一处“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罗汉松遮花里路,美人蕉错雨中棂”的家园可以回归。坐在那样的家门口,回忆儿时“争骑一竿竹,偷折四邻花”之往事,真的近于是在疗养。即使并没回去,想一想那样的家园,也是消累解乏的。故不论他们是就读学子、公司青年抑或打工青年,精神上总有一种达观在支撑着。是的,那只不过是种达观,算不上是乐观。但是能够达观,也已很值得为他们高兴了。
    不论一个当下青年是大学校园里的学子、大都市里的临时就业者或季节性打工者,若他们的家不但在农村,还在偏僻之地的贫穷农村,则他们的心境比之于以上一类青年,肯定截然相反。
    回到那样的家园,即使是年节假期探家一次,那也是忧愁的温情有,快乐的心情无。打工青年们最终却总是要回去的。
    大学毕业生回去了毫无意义——不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他们的家庭。他们连省城和县里也难以回去,因为省城也罢,县里也罢,适合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根本不会有他们的份儿。而农村,通常也不会直接招聘什么大学毕业生“村官”的。
    所以,当他们用“不放弃!绝不放弃!”之类的话语表达留在大都市的决心时,大都市应该予以理解,全社会也应该予以理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以上两句话,是狄更斯小说《双城记》的开篇语。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此不赘述。狄氏将“好”写在前,将“坏”写在后,意味着他首先是在肯定那样一个时代。在此借用一下他的句式来说:
    当代中国青年,他们是些令人失望的青年。
    当代中国青年,他们是些足以令中国寄托希望的青年。
    说他们令人失望,乃因以中老年人的眼看来,他们身上有太多毛病。诸毛病中,以独生子女的娇骄二气、“自我中心”的坏习性、逐娱乐鄙修养的玩世不恭最为讨嫌。
    说他们足以令中国寄托希望,乃因他们是自1949 年以后最真实地表现为人的一代,也可以说是忠顺意识之基因最少,故而是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的一代。在他们眼中,世界真的是平的;在他们的思想的底里,对民主、自由、人道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尊重和诉求,也比1949 年以后的任何一代人都更本能和更强烈……
    只不过,现在还没轮到他们充分呈现影响力,而他们一旦整体发声,十之七八都会是进步思想的认同者和光大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8 16:24:37
wjzhou45 发表于 2012-5-28 15:32
城市平民阶层的儿女
     
    出身于这个阶层的当下青年,尤其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相当一部分内心是 ...
这岂不是梁晓声 中国当前社会阶层分析 的内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