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22 0
2012-05-26
转自:http://www.impencil.org/Portal/pencilwork/20120525093452.aspx
谁会那么傻?

作者: 李子暘
2012-05-25


莫志宏老师为最低工资法辩护的理由是:


(应当)将价值创造能力低到甚至不及维持个体正常生活水准的人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因为让这样的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由于他们所获得的收入水准甚至低于维持正常生活水准的需要,这相当于让他们以一种慢性亏空的方式延喘生命。
http://lmo6876.blog.163.com/blog/static/16744380220123146175855/

我的问题是:怎么会有这种劳动者?收入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生活水准,工作等于慢性自杀,却还要去工作。谁会这么傻?

答案是:根本没有这么傻的人。

这么说是什么意思?不是有很多愿意接受低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法规定——的人吗?如果政府没有颁布最低工资法,他们就是那么傻,就是会接受“甚至低于维持正常生活水准的需要”的工资。这不是事实吗?

这确实是事实,但这个事实的全部含义,莫志宏老师并没明白。

且让我们假设,确实存在那种低得不像话的工资。但是,谁会那么傻,去自愿接受这种低薪工作呢?挣这么少的钱,他怎么生活呢?

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和那些低工资人士聊聊,详细了解一下他们的真实生活,就会知道,担心他们生活不下去,慢性自杀,完全是海市蜃楼。

接受低工资的人,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刚刚进入城市的农民,人生地不熟,急于找到落脚之处。住店下饭馆,都得花钱。这时如果能有个工作,即使不挣一分钱工资,但只要老板管吃管住,就可以接受。并且实际上,老板也不会一分钱不给,多少总会有一些工资。

二、毫无技能的年轻人。没钱没技术,又没人脉关系,只好接受低工资,先工作起来再说。工作期间,家里往往还要贴补,为的是让年轻人安分下来,并得到学习技术和经验的机会,不至于浪迹街头,甚至成为罪犯。

三、更换了工作的低技能劳动者。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要学很多东西,很难一开始就得到高工资。但因为看到新工作有前途,或者原工作已无前途,所以才换工作,决心豁出去拼一把。

四、残障人士和其他健康问题人士。他们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很难得到社会平均收入,但努力工作,会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生活更有信心。他们并不想当个寄生虫。他们往往已经领有政府或慈善组织的某种救济,继续工作会使收入进一步增加,有益无害。

……

我知道的一个例子。一个人,来自农村,几年前刚进城时,旋即遇到窃贼,仅有的些许现金被偷光。生活立刻成为难题。接下来只好投身犯罪组织,也当个小偷了。

但好在那时最低工资法、劳动合同法什么的,还不热烈。他在一家洗车行找到了洗车的工作,月薪只有200多元(人民币,不是美元欧元什么的),但洗车行管吃管住。总算安顿下来。

洗车行里,不需任何技能的洗车工来来往往,流动颇为频繁,但坚持在这里工作的,没有干上一年还继续洗车的。都能学个什么修车技术,改为修理工,或至少成为打蜡工。工资也绝不会依旧是200多元,一般都会在千元以上。这在当时,不算低了。

看明白了吧。人家一点也不傻。只不过秦琼也有卖马那天,谁都有一时不走运或者起点低的时候。在这种时候,重要的是得到开始努力的机会,而不是立刻得到高工资。骑着驴追驴比较快,如果被扔到地上,就再也追不上驴了。

这时,在旁观者看来,那人可能是挣钱太少,太可怜了。但只要旁观者不捣乱,不把政府搬出来欺负人,用不了多长时间,旁观者就该从怜悯转为嫉妒了。

换个时髦的词来说就是,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盈利模式。有的人从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实现赢收,实现正现金流;有的人则先赔后赚,先过几年苦日子,然后进入收获期。后者并不见得总收入少,其实往往更多。企业家大多是后一种类型的盈利模式。白手起家,终成巨富。


最低工资法却强行要求所有人都必须执行“一开始就实现赢收,并始终赢收”的盈利模式,即使其他模式收入更高,也不允许其存在。如果你不能始终保持挣到足够体面的钱,那政府就干脆禁止你工作,把你当寄生虫养起来。


即使是那些资金丰厚、人才充足的大公司,也往往要选择“先赔后赚”的盈利模式,要先行投资,硬着头皮赔上几年,然后才能实现盈利。但最低工资法却要求社会上技能最差、经验最少、资金最缺的一批人,务必从一开始就实现盈利,否则就不要工作。如果他们自愿选择其他的盈利模式,则为非法,要暴力打击。

自身的人力资本,可能是那些底层人士拥有的唯一资本。利用好这个资本,艰苦奋斗,让未来的收益最大化,几乎是这些人的唯一机会。最低工资法的作用就是,致力于缩小这个机会,甚至将之完全消除。

还能找到比这更愚蠢、更蛮横、更和底层人民过不去的法律吗?

当代社会拥有了过多的经济学家。表现之一就是:那些早已被证明站不住脚的观点,却会被一代代经济学家用各种奇形怪状的理由翻出来一再宣扬,他们还认为自己是在进行“理论创新”。

经济学家这个群体并非毫无用处,但平心而论,他们给世界提供和反复强化的谬论,远远多于他们发现的真理。

2012-5-2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