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有的大学生兴趣广泛,本来是好事,但是由于兴趣太容易转移和变化太快,因此难免到处打井而又浅尝辄止,结果往往一无所长,渐渐的失去信心而严重损伤学习能力;最后在网络游戏和网络漫游中麻醉自己而荒废青春。这种现象与多动症的那种不能自控注意力或者说有意注意不能持续的症状类似,因此,我称之为“兴趣多动症”,且将之定义为一种心理疾病。
大学生“兴趣多动症”的成因应该很多,如同多动症的原因有很多一样:铅中毒、喝含激素或色素等具有较强兴奋刺激因素的饮料太多、小时候习惯不好、家庭影响等等。本人并没有专门针对“兴趣多动症”进行调研和实验,但根据个别案例的观察和体会,觉得有些自己的观点要与大家分享。但愿有关师生能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对待我的担忧与思考。
人,总是希望在某方面冒尖,以体现自己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人,不害怕吃苦,就害怕无聊;人,不怕斗争,就害怕冷漠。人,只有得到别人关注才能觉得安全。人,是社会动物,总希望在群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和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学生与常人一样,需要得到尊重,当这种需要不能在学校计划的学习项目上得到实现,他或她就会希望在别的方面得到认可或受到特别的关注。因此,大学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宽容的氛围、自由的平台,以丰富的机会和广博的资源供大学生展现自己、成就个性、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本不是什么稀奇事情,甚至还是好事。 但是,怎么又会冒出大学生“兴趣多动症”这种心理疾病呢?这是因为:
第一,大学给学生的“合法”选择的机会太少,学生自主权太小,例如:不能自由转换专业或者选修课太少,也没有不授课光考试通过就可以获得课程学分的机制等等;所以,学生的很多兴趣没有办法得到“官方认可”和“正式支持”,因此,老觉得自己游离于边缘而被冷漠,且“正课”的考试也得花时间应付,还有必修课和“被选修课”必须去点人头或凑人头;于是,“业余”兴趣也陷入“资源”不足的紧张状态。这样一方面感到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又感到时间不够用,“正式”的学习更被落下,边缘感更强。日子久了,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心理的焦虑就积累成不自信了,后果就叫深远了。
第二,如同上述第一点所言,大学生因为在体制内或计划内的学习项目上并不擅长,因而希望能依自己的主观客观条件选择自己的个性化发展道路,但因为体制死板或计划僵硬因而寻求不了“官方认可”,于是只能转而寻求“民间认可”或者说想得到周边同学和朋友的认可。然而,同学们大都都有同病相怜的困惑。于是,大多数人就各自散兵游勇式的发展自己的“个性”---很多“个性”其实只是“任性”。由于“真正的学习”是将“兴趣”变成一种“事业”,但周边都是各搞一套或都是个性牛逼的“傻子”,因此,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了。每个人都需要“专家”认可、需要“同行”砥砺,但每个人都是“单干”。因此,“兴趣”总是“兴趣”,上不了台面、得不到适宜的环境滋养。大家在这种混乱当中寻寻觅觅、戚戚惨惨切切。这种状态导致“兴趣多动症”也是理所应当了。
第三,正如上述第一、二点所言,由于学习缺乏团队氛围且又互相干扰并被边缘化,因而兴趣总是变来变去而难以“专精尖”,人格日渐浮躁和自卑。但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却并不理解他们的深度烦恼,往往仅仅按官方正式的要求鞭策,再加上常常用“学习不好,工作无路”的迷信予以恐吓,孩子们的焦虑就日渐不可药救了。因而,孩子们更希望在某方面发展一下以补偿其“缺陷恐惧”----“我总有某方面比别人强吧?”。这种出于恐惧而发展的“兴趣”不仅乐不在其中而且只能越发加深不能管控自己的“无助感”,因而“兴趣”最后就变成了“逃避”;而逃避就就是慌不择路,就是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就陷入纵情“上瘾”物品或精神麻醉的泥淖而难以自拔。
当然,大学生“兴趣多动症”应该只是少数,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应该认真对待。我曾经问过一个“挂科”10多门而没有毕业的同学:“你觉得,那些因‘挂科’多而不能毕业的同学中有多少是因为发展了自己的‘业余事业’,有多少是因为上网成瘾?”他说:我在周边认识的同学中只有一个是因为从大一进校就开始做生意,做到大三后比较成功了就退学的,其他都是上网成瘾,我本人本来对网络制作感兴趣的,最后也沉迷网游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开始是有自己的“合理兴趣”的,但由于缺乏引导和支持,最后大多陷入了网游中了。
唉,大学应该警惕大学生“兴趣多动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