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07 2
2012-05-27
      吴澧说,“美国百年前已是产值世界第一,科学第一却姗姗来迟。”

     他说,根据比较保守的推算,美国总产值在1890年升为世界第一(还有估计更早的)。诺贝尔奖在1901年首次颁发。

     他采纳研究诺贝尔奖的专家、美国丹佛大学已故世教授伯顿·费尔德曼在2000年出版的《诺贝尔奖:关于天才、威望和争议的故事》(The Nobel Prize: The History of Genius, Controversy, and Prestige)的分段法,将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分作两段,从1901年到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为第一段;之后为第二段。

      吴澧发现,在到1933年的第一阶段,共颁发了39个诺贝尔物理奖。其中有3位美国人,仅占8%。法国同期有6人得奖,是美国的两倍;英国有8人,几乎是美国的三倍;德国有11人,差不多是美国的四倍。就连小国荷兰都有4人。也就是说,在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40年之后,拿到的物理奖还比不过荷兰。

      得到化学奖和医学奖的美国人,数量更少。30个化学奖只有2个给了美国人;德英法都比美国多。美国人拿得最少的是医学奖,34个里面只中了一个还不如欧洲国家中相对落后的俄国(2个)。

     吴澧认为,1933年之后诺贝尔科学奖项国家分布的改变科学家逃离法西斯魔掌有关。

      吴澧最后指出:“作为一个孤例,我们不能说美国的经验就是普遍规律。但美国的特例至少表明,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经济第一并不会自动带来科学上的国际声誉。毕竟,科学研究是一个长久的积累过程。促进这一过程,叫口号没用,拔苗助长式的奖励也没用。资金的大量投入,应该有用,但也不会立竿见影。”

     AN宁愿相信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而不是“特例”。也就是,即使中国经济总量在2012年就超过了美国,也要到2052年才可能开始获得诺奖。

     于是,中国今天在科学上的投入,不可能给现在的科学和政治领导人增加所谓的显示度。但他们必须明白,如果不认真考虑为未来投资和开始为科学技术的长期、持续发展做准备的话,中国
可能永远也成不了世界科学第一。到那时,美国科学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普遍规律”就真有可能在中国成为“特例”了。


    今天,很多人都沉浸在由《自然》(Nature)杂志关于“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将成为世界第二”的预测引起的亢奋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27 23:37:30
不一定,人家美国就是产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8 00:13:48
这不显然的表明了是美国在军事称霸全球以后才在诺奖上突飞猛进的吗,中国,还是算了吧,别说2050年,下个世纪都难,看国家领导人那没骨头没志气的样,还是算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