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88 0
2013-10-16




  从2013年10月7日揭开第一尊诺奖起,诺奖周即拉开序幕。


1、生理学或医学奖: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7日11时30分(北京时间7日17时30分);

  来自耶鲁大学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国科学家兰迪·W·谢克曼、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

【詹姆斯-E.罗斯曼】
James E. Rothman(1950年11月3日-)66岁,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系主任、纪念Fergus F. Wallace生物医学教授。曾获多种荣誉,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的露依莎-格罗斯-霍维茨奖、拉斯克奖基础医学奖(2002年)、费萨尔国王奖。
【兰迪-谢克曼】
Randy W. Schekman(1948年12月30日-)65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生物学家,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主编。199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2年与詹姆斯-罗思曼因对细胞膜传输的研究获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托马斯--苏德霍夫】
德语:Thomas C. Südhof(1955年12月22日-)58岁,德国生物化学家,以研究突触传递知名。自1986年以来聚德霍夫博士的研究已经阐明了许多主要的蛋白介导突触前功能。2013年和理查德-舍勒分享了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他们的研究成果解答了细胞如何组织传输,谢克曼发现了能够控制细胞传输系统不同方面的三类基因;罗思曼20世纪90年代发现一种蛋白质复合物,令囊泡基座与目标细胞膜融合;基于这两人的研究,祖德霍夫发现并解释了囊泡如何在指令下精确释放内部物质。


2、物理学奖: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8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8日17时45分


  现年81岁的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现年84岁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弗朗索瓦-恩格勒】81岁 1932年11月6日出生比利时理论物理学者,在粒子物理学做出重要贡献。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彼得-希格斯】84岁 1929年5月29日出生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2],他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其希格斯机制理论也是于1964年提出。
注:希格斯玻色子,得名于彼得·希格斯,又称“上帝粒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释物质质量之谜的最重要粒子。假设中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



3、化学奖: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9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9日17时45分);

  由三名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耶·瓦谢勒获得,以表彰他们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所做的贡献。
【马汀·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和奥地利公民。193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3年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美国和英国公民。1947年出生于南非比勒陀利亚。1971年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美国和以色列公民。1940年出生于以色列Kibbutz Sde-Nahum。1969年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
  20世纪70年代,这三位科学家结合经典和量子物理学,设计出这种多尺度模型,将传统的化学实验搬到了网络世界。这一完美结合现实与理论的化学系统模型,为更全面了解并预测化学反应进程奠定了基础。


4、文学奖: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0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7时);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芒罗(Alice Munro)获此殊荣。
【爱丽丝·芒罗(Alice Munro)】加拿大女作家。1931年生于安大略省温格姆镇,少女时代就开始写小说。她总是将目光流连于平凡女性的生活,从自己和母亲身上寻找灵感,精确地记录她们从少女到人妻与人母,再度过中年与老年的历程,尤擅贴近女性之性心理的波折与隐情,以及由此而来的身心重负,细致入微,又复杂难解,看似脆弱,却又坚忍顽强。美国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简·斯迈利(JaneSmiley)曾这样称赞门罗的作品“既精妙又准确,几近完美”。


5、和平奖: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1日11时(北京时间11日17时);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获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该组织于1997年成立,总部在荷兰海牙;其在叙化武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rganiz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OPCW)】
于1997年5月23日成立。1997年生效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简称《公约》)的宗旨和目标是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所有化学武器,并为此规定了严格的核查机制;促进化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是监督《公约》实施的机构,以确保《公约》的各项条款得到有效执行,并为缔约国提供进行协商与合作的论坛


番外篇:经济学奖: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4日13时(北京时间14日19时);

  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Eugene F. Fama)、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拉尔斯·汉森(Lars Peter Hansen)获得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是对于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

【尤金·法玛(Eugene F. Fama)】
经济学家、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1939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裔移民的第三代。1960年毕业于马萨储塞州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1960-1963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MBA,1963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1995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法玛荣誉博士学位。尤金·法玛在就读Tufts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时参加了诸多的学术团体。
尤金·法玛教授是美国经济协会、美国金融协会会员、《金融》杂志副编辑(1971-1973,1977-1980)、《金融经济学》杂志顾问编辑(1974-)、《美国经济评论》杂志副编辑(1975-1977)、《美国货币经济》杂志副编辑(1984-1996)、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员、美国金融学会会员。
【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
耶鲁大学经济系著名教授之一,现就职于耶鲁大学Cowles经济学研究基地,斯坦利·里索(Stanley B. Resor)经济学教授。席勒教授于196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7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助理研究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会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学术顾问小组成员。希勒教授也是顾景汉奖学金(Guggenheim fellowship)获得者。
【彼得·汉森(Peter Hansen)】
芝加哥大学经济和社会科学资深讲座教授。他1952年出生于香槟伊利诺州。毕业后,于1974年在犹他州立大学(Utah State University0获得数学学士学位, 1978年在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于1981年转到芝加哥大学。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发现了在经济和金融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广义矩方法。目前,汉森正利用稳定控制理论和递归经济学理论研究风险在定价和决策中的作用。



相关阅读

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家,各位有何看法


2013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摘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3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第一反应


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经济学家是对诺贝尔以及该奖的亵渎!


【免费分享】201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欢迎补充!


201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部分文献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尤金·法玛 学术论文分享


尤金-法马获诺贝尔奖理论被指完全错误——理论的完美与作用之辨








附录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1969年 简·丁伯根(荷兰) 拉格纳·弗里希(挪威)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 保罗·安·萨默尔森(美国)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列茨(美国)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前苏联)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冯·哈耶克(澳大利亚)纲纳·缪达尔(瑞典)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5年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佳林·库普曼斯(美国)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年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英国)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年 赫泊特·亚·西蒙(美国)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见解。 
1979年 威廉·阿瑟·刘易斯(美国)西奥多·舒尔茨(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0年 劳伦斯·罗·克莱因(美国)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81年 詹姆士·托宾(美国)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 乔治·斯蒂格勒(美国)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3年 罗拉尔·德布鲁(美国)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 理查德·约翰·斯通(英国)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5年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意大利)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6年 詹姆斯·布坎南(美国)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年 罗伯特·索洛(美国)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8年 莫里斯·阿莱斯(法国)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9年 特里夫·哈维默(挪威)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90年 默顿·米勒(美国)哈里·马科维茨(美国)威廉·夏普(美国)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91年 罗纳德·科斯(英国)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2年 加里·贝克(美国)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1993年 道格拉斯·诺斯(美国)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罗伯特·福格尔(美国)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4年 约翰·纳什(美国) 约翰·海萨尼(美国)莱因哈德·泽尔腾(德国)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5年 罗伯特·卢卡斯(美国)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6年 詹姆斯·莫里斯(英国)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威廉·维克瑞(美国)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7年 罗伯特·默顿(美国)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迈伦·斯科尔斯(美国)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 阿马蒂亚·森(印度)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9年 罗伯特·门德尔(加拿大)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0年 詹姆斯·J·赫克曼(美国)、丹尼尔·L·麦克法登(美国) 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2001年 迈克尔·斯彭斯(美国) 乔治·阿克尔洛夫(美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2002年  丹尼尔·卡尼曼(美国)弗农·史密斯(美国)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2003年 罗伯特·恩格尔(美国)克莱夫·格兰杰 英国 在处理经济时间序列的两个关键性质:时变波动性和非平稳性时,所开创的统计分析方法。

2004年 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中所作的贡献。

2005年 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他们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2006年  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费尔普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

2007年  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了贡献。

2008年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2009年  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2010年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这三名经济学家凭借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的进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

2011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经济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政策危机,所以需要研究政策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Alvin Roth)与罗伊德·沙普利(LloydShapley)因稳定分配及市场设计实践理论”获奖。

2013年 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Eugene F. Fama)、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拉尔斯·汉森(Lars Peter Hansen)因对于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摘得诺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