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6266 43
2014-06-20

733f5551341eea01daf4830e03dd813c.jpg

  又到一年诺奖时。与文学奖在中国真真假假的热闹不同,科学类的奖项几乎是陷入了彻底的沉默。今年的医学奖再次花落邻国日本,这已经是日本的第19位诺奖获得者,其中大多是科学家。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学界“零”的尴尬。尽管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博士和最难的奥数,但中国的科学家们却似乎离诺奖越来越远。


  中国科学家与诺奖:曾无限接近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共同缔造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父亲曾两次转达中国ZF劝他回国的建议。但是杨振宁的岳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杨振宁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拿的是国民党发的护照。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78年9月,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来信,要求推荐197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由于当年联邦德国、美国在胰岛素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我国候选人钮经义未能获选。


  华罗庚在20世纪40年代初完成的《推垒素数论》,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数学名著。诺贝尔奖中是没有数学奖的。于是,当今有些数学家转向研究经济学,因而获得诺贝尔奖。华罗庚也有这样的愿景,但是,随着他生命的结束,他的这一壮志没有能够实现。


  为什么中国科学家离诺奖越来越远?


  现如今,大学扩招不断推进,博士生数量也跟着上升,然而中国科学家们却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中国的科学研究更“实用主义”。近代西方科学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与重大的科学理论被发现有关。但是中国的研究往往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而进一步的理论则是无人问津。尽管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类最高的科学和文学成就,但毕竟不能解决吃饭问题。很多中国科学家,在解决吃饭问题和对知识做贡献之间更愿意选择前者。


  二、只见大楼难见大师。学者艾瑞予曾有过如此慨叹,“曾照亮了中国学术天空的那批大学者,竟然都是民国时期的‘出产’,而随着岁月的滚滚向前,他们已经渐次凋零。令今人难堪的是,他们所留下的位置,竟然找不出有谁可以代替,甚至稍稍与之比肩”。种种迹象表明,在这个物质异常丰富发达的时代,大师仍旧极度稀缺。从南到北,无论哪个大学,都一个模样,只有大楼难见大师。


  三、奈不住寂寞最毁科学家。曾溢滔院士在1998年研制出转基因羊、1999年研制出转基因牛,这两项成果,震惊了世界。然而此后,他和其所领导的团队就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曾溢滔院士说,有两条路子是最毁人的。一条是有点成果以后做官,结果被行政工作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一条是被各种各样的光环冲昏了头脑,忙于各种应酬,耐不住寂寞,结果一事无成。见多了类似的例子后,曾溢滔院士带领他的研究所闭门谢客。
  
  结语:追溯至古代,虽有四大发明,但中国依然呈现出重文轻武的特点,更别说归于三教九流的科技,自然科学受人冷落是不争的事实。近代以来,中国因为科技落后,风雨飘摇。


  于是疾呼科学,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增添数理化等科学课程,并一步步加大比重。但是,诺贝尔奖的精神强调创新,而在中国式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自主创新和思维能力被抑制。将孩子们从“考生”变为“学生”,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来源:寧波日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6-20 09:56:51
中国往往在动乱的时候学术比较自由,一旦走向统一,就开始控制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0 10:00:22
华人和中国人是两个概念,华人的成就和中国人的成就无关.
先从奴隶变为自由民,然后再谈什么是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0 10:13:08
当前政治统治学术,学术受到政治的控制,如何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0 10:13:50
先看看现在是什么社会风气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0 10:28:07
无穷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