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这正是市场中有诸多因素对价格起着影响作用的具体表现,但这两种苹果不是大众化商品,并不影响普通百姓的正常生活,完全由市场自身调节是可以的。但由于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商品直接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时,ZF就应进行政策干预和调控,比如目前的房价上涨过快过高,就是违背了价值规律、超越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超越了普通百姓的购买能力,就很有必要依靠ZF的政策调控和干预,维护市场的健康秩序。
太原市场中酥梨的批发价是0.65元、1.1元、1.2元、1.4元,零售价格1.3元、2元、2.5元、3元;4月14日茴子白批发价1.4元、新鲜的零售价2.5元、不太新鲜的2元,4月22日茴子白批发价0.9元、新鲜的零售价2元、不太新鲜的1.5元;西瓜批发价1.8—1.9元,零售价2.8—3元;香蕉批发价1.8—1.9元,零售价3元、2.8元、2.5元,最后不太新鲜的2元;小西红柿批发价3—4元,零售价5—8元;草莓批发价3元,零售价5元。
我们虽然没有祥细地研究零售商在销售水果蔬菜过程中工资成本应占多少、资金投入收益应占多少,但从这组调查数字分析就已经看到了商品价格在市场中体现或反映着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价值计算公式 W1·K1·K2也得到了证实,也充分说明了价值规律在市场交换中不仅客观存在并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遵循和利用客观存在的价值规律,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对严重背离价值、人为过渡投机、操控市场谋取暴利、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也一定要果断采取限控措施,维护市场的正常公平秩序。
4、商品的价值具有地区的差别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一夜都能齐步走的,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均衡性的差别。事实上某一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区出现价格不相同的现象是可以看到的,比如:房价、大白菜、水果等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城市、不同省分、城市与农村都有不同,同一劳动者在不同单位或城市打工月工资也是不相同,这些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地区性不平衡的表现,同时也说明了商品的价值参照标尺是有区域性的。从全球的角度、全国的角度、全省的角度、全市的角度、某一企业的角度看待社会平均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从全球来看就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大小不等的一份一份的组成了全球的社会平均生产力发展水平分布图,同样从全国来看就是以省为单位、从全市来看就是以社区或企业为单位组成的分布图。这样就可以通过分别统计和计算出全球的K1、某一国的K1值、某一地区的K1值、某一市的K1值、某一企业的K1值相比较,分析本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在一个相对的什么地位,找出差距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也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市场调控政策管理市场。我们既要承认这种差别存在的客观,但不能任意扩大差别,国家要考虑各省间的发展平衡、省要考虑各市县的发展平衡。
我们在承认差别存在的同时,要坚定控制这些差别的扩大化,要加快发展落后地区的生产力,不断缩小这种差别。缩小这种差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进、移植先进生产力到落后地区,优势企业和科学技术下乡落户是最好的扶贫政策。
5、如何利用市场信息判断采取调控的必要性。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和人为的不健康作用同时存在,人们在市场信息中能够看到这一现象。在市场正常情况下水果价格从短期观察你会发现它的价格是在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下波动的曲线(图—1),从长期的观察你就会发现它的价格是波动幅度逐渐增大总体倾斜缓慢向上的曲线(图—2)。
[说明:图—1、图—2资料来源于“食品产业网”,图—3资料来源于“新浪乐居论坛”。]图—1是太原市河西农副产品市场红富士2008年1月3日至2008年12月4日的价格走势,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一时一天就迅速提高的,平均价格短期内趋于平稳。图—2是太原市河西农副产品市场红富士2009年7月13日至2012年4月28日的价格走势,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水果生产效率(生产水果的生产力)受条件所限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速度,同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成果又客观要求社会共享,这就促使水果价格总趋势缓慢向上升高,但上升幅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增长相适应。当市场出现不正常情况时就会出现图—3的现象。图—3是2000年至2010年通州市楼市面上价格走势,反映了市场在不健康的因素下,物价迅速而持续升高的不正常现象,物价上升的幅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增长明显不相适应,出现这种现象时市场的公平秩序就会被打破,很有必要采取措施调控物价。
人们在交换中要求等价交换也是客观的,商品的价值是主观的东西一定要符合或适应客观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客观的我们就要遵循,不遵循市场就要出现不良的秩序或是出现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当前的市场经济由于缺乏价值规律的调控意识,完全自由的市场过于夸大了供求关系调节市场的作用是不科学的,市场除了供求关系的作用外还受着诸多的有利和有害并存的因素的影响(如信息的、人为的、政策的、战争的等等多种利益的关系都影响市场),就供求调节作用而言也只能在遵循价值规律适度约束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价值规律就如同河堤一样,既给于市场留有供求调节的自由度,又要防止泛滥。
三、如何看待市场中的剥削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用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那么新的价值观点的提出是不是否定了剥削呢?回答是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完全肯定的。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格大于商品的成本,两者的差不论看作是利润还是剩余价值、不论是劳动创造还是生产力创造,只是我们分析看待剥削这个问题的角度不同而罢了。马克思是从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角度,用剩余价值的观点来揭示剥削的存在;新价值的观点是从劳动者的劳动和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共同创造商品价值的角度,用商品利润具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属性——既商品的利润是用来不断扩大再生产、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物质的和文化的需要的观点来揭示剥削的存在,剥削既有对劳动者的剥削也有对社会的剥削,剥削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而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各个社会阶段都存在。
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商品在生产、交换、再扩大生产、再交换周而复始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的和文化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具体到一个企业不断发展扩大生产的根本目的同样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职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的和文化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商品通过市场的交换一是满足消费、二是实现利润用于发展劳动者人和生产资料——既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再生产,这就决定了商品带来的利润具有社会性。这种利润既私人占有肆意挥霍又不为本企业职工谋利、不守法经营、不履行社会义务的就是一种剥削的存在,虽然是私人占有却能履行社会义务、致力于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提高职工待遇、谋企业职工长远利益、依法经营、带领大家共同富余的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剥削。这种利润既是集体或社会占有,但缺失了好的市场机制、好的监督机制、好的执行经营机制,同样会造成犯罪、浪费和剥削,比如当前个别国有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贪污、腐败、挪用和私吞公共财物、权钱交易、官商勾结谋取私利或暴利等,都是剥削的表现。
从钱能生钱、钱生钱、生更多的钱的价值观来认识生产商品的目的,一切就只有万能的货币了——既资本带来利润、带来一切,资本利润成了掩盖剥削的遮丑布,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唯一目的,抛开社会、抛开社会的人、抛开价值规律,不择手段的剥削就会严重存在。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不公平、不遵循价值规律的约束就是一种剥削,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人为操控、垄断、欺诈、哄抬物价等等手段造成商品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都属于剥削的具体表现。比如当前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就严重违背了价值规律。以太原市小店区为例:某花园的售房价2005年12月为2370元/平方米、到了2007年12月房价上涨到4100元/平方米,仅两年的时间房价上涨了72.99%;再以太原市杏花岭区为例:某广场的售房价2008年12月为7000元/平方米、2010年5月为8500元/平方米、2010年10月为16000元/平方米,仅仅不足两年的时间,价格就上涨了128.57%。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明显远远超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速度,人为操控、投机、暴利、剥削的气味十分浓,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调控政策很有必要。
分配不公是市场经济中存在剥削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前面我们讨论了商品的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价值差别也和商品价值差别一样服从正态分布,企业平均工资就是一个很好的价值参照标尺,一次性分配中最高工资一般不应超出二倍平均工资(参考K2的取值范围)是较为合理的,当然资本和股本的分红收益不在其研究范围,这里仅指企业职工工资分配。但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内部工资分配(含最为混乱的奖金分配在内)差距正逐步有不断扩大的危险趋势。以某煤矿为例:副矿级年收入约70多万元(相当于太原市一个处级公务员年工资收入的十多倍)、副总工程师年收入40到50万元元,一线工人大约年收入在6到7万元、地面工人一般年收入在2万多元,一次性分配差距明显过大;再如某国有建筑企业领导的年薪上百万与一般职工的工资收入相差幅度很大;这种官本分配机制引发企业内部劳动工资分配差距过大也是违背价值规律的一种严重剥削现象。
总之价值价格理论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研究探讨和发展,建立相对公平、相对没有剥削、相对良好、相对稳定、相对和谐和健康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都是需要理论的不断探讨,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和批评。
2012年5月7日
参考文献:
1、 康永超.当代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唯物史观的影响.中南大学学报,2007(4)
2、 桂世镛.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应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改革,1988(6)
3、 于祖尧.经济市场化和市场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哲学研究,1993(4)
4、 董生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及当代的新发展(上).辽宁税务高等志科学报,2008(1)
5、 胡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价值价格。经济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