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951 4
2012-05-31

注:近日,因筹备《科学新闻》两院院士大会特刊,有机会采访到了杨振宁先生。已是鲐背之年的杨振宁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谈吐如流。在采访中,他对“钱问”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尤其是对此前曾经数次提到的“未来10年中国将出诺奖”的说法,作了进一步阐明。

······

《科学新闻》:钱学森晚年十分忧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您回国之后十分关注人才培养,并且亲自给大学一年级学生上课,对这个同时也困扰国人的问题您是怎么看待的?

杨振宁:在改革开放之前,在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的社会发展中,前沿的科技不容易得到发展。在我看来,现在问的是从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中国还没有获得几个在世界上非常重要、引人注目的成就,对此也有很多人在讨论。在我看来应将这30年分为两个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大力主张送留学生出国,这大致发生在头15年(19801995)。当时,送出好多留学生,可是学生的年龄多半在40多岁至50岁。一个4050岁的人出国学习,不容易在科技前沿得到出色的成果。因为,科技前沿是年轻人的世界,如我所做最好的工作在30多岁,这不仅是中国人的特点,也是世界的特点。如果在头15年送出去的人都不是20多岁者,他们不能在回国后做出很大的成果并不稀奇。但是这些人并没有被送错,因为他们回来之后对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许多大学的校长都出自当时那批留学生。他们出去,虽然没有在最前面的领域取得成绩,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做了很多工作,带回来了好的东西,做了校长,所以是有贡献的。只是,并非如大家所希望的那样做出如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但是,最近的15年就不同了,自1995年起,尤其是2000年开始。譬如清华,有非常优秀的理工科学生,他们在20多岁拿到博士学位后,出去做博士后或者在研究院工作。他们在外面是和世界上所有同年龄阶段的人一起工作,这是真正在竞争。这些年轻人在国外做的成果出色的很多。可以说,这15年储备了许多今天三十几岁的来自不同领域、被认为最有希望的中国年轻人。这些人在未来10年有很大的可能做出一流的工作,我很希望将他们请回来,“千人计划”便是如此。但现在请回来还是有一些困难,因为国内信息等资源的支持还是差一点。不过中国的经济还在高速发展,我相信今后每年会有更多的人回来。

我想,可以说过去30年是一个准备时期,我相信今后5年或者10年,会有更多的做得很好的青年科学家回来,而其中有一些人便会做出世界级、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99-576698.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31 13:19:34
不好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1 13:20:07
不苟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1 13:26: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1 13:43:08
出了刘翔不代表国民身体好,出了诺奖不代表中国科技高。印度好像获得过不止一次诺奖中的自然科学奖,不也被中国人鄙视。
把体育和科技都当成政绩来炫耀的时代,早应该成为过去时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