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存在两种对黄金的看法,一种是以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及其美国恩师提倡的黄金本位制,另一种则是主张废除黄金的商品货币属性。两方人马都有大量的理由否定对方。不管怎样,世界正倾向于后一种方向。人民币和美元一样成为世界贸易的储备货币对中国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使中国的人民币成为继欧元之后的第三种储备货币,当然也有可能使中国成为另一个美国。
黄金到底是不是应该作为商品货币被储备?此文还可以回答另一个问题:黄金这么高了,囤积了的黄金是否是该卖出了?
想想看,既然陷入危机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寻求新的储备货币,而没有黄金储备支持的人民币照样是当仁不让的首选货币,加上大规模出售黄金储备,势必造成金价大跌,中国完全没有理由在美元贬值风险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再去承担金价下跌对本国储备体系构成的威胁。
在很大程度上,如何设计黄金储备的退出机制,包括一个详尽的时间表,将是货币谈判的另一个重头戏。几乎可以肯定,只要在大方向和原则上达成一致,国际市场黄金价格便会立即出现暴跌,即使在主要黄金储备国与主要外汇储备国之间还没达成最终的妥协方案。在黄金全面丧失货币功能,彻底沦为纯粹的商品之后,其价格的长期向下重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列宁曾断言,世人总有一天会用黄金去建厕所,来纪念黄金拜物教的彻底消亡。
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将无法避免时,的确该想想这会对中国构成何等影响。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专家非常大意地说,其带来的好处是,可以让中国获得“铸币税收益”。这种说法太过教条。与通账所产生的“国内铸币税”不同,储备货币的“铸币税收益”来自于海外。但其产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大的海外货币结存规模,二是有相应的贬值空间。
这就是说,你的得,是别人的失。美国人说“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以这样的心态看待人民币国际化,谁还敢放心地接受人民币或增加对中国的债权?至少在当年,美元开始成为几乎惟一“国际储备货币”的时候,美国人也不敢口出此言。恰恰相反,在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最初的若干年里,人民币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强劲的升值压力。
想想看,如果没有升值的预期,以及因升值而形成的人民币储备汇兑收益,也就是强势人民币政策(类似美国的强势美元政策),初步获得“储备货币地位”的人民币,很难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这或许也是惟一能打动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下决心接受人民币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理由。
根据对储备货币发行国情况的研究,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好处是可以持续扩张中国来自外部的流动性供给,为中国最终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奠定基础。如果没有海外流动性的大举流入,英国不会在18世纪掀起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工业革命,也不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真正富裕的国家。同样,如没有二战期间来自欧洲的黄金流入,美国也不会在1950年成为经济总量四倍于英国的超级经济体;如果没有来自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流动性支持,美国的经济增长恐怕早已止步,而不会到今天仍占据世界 GDP的23%。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后,中国以往来自海外的流动性扩张,便增加了一个新的途径。中国的流动性扩张将不再像过去主要靠“贸易顺差”或“外国来华投资”,而是可以靠“海外人民币结存储备”的增长,以“海外债务”的方式,来增加中国的流动性,这与美国因“外国美元储备”增加,而持续扩张本国流动性的情形,是完全一样的。
当前中国经济消化流动性的最好途径可能是增加投资。不必担心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后的流动性过剩,这恰恰是中国加快本国经济增长的绝好机遇。世界曾把这样的机遇给了美国,世界会把这样的机遇交给中国,哪怕是极不情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