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动内循环型经济发展的经济与非经济条件改善
2025.4.19
内循环型经济,就是主要依靠国内居民消费(含公共消费)与国内居民(含法人)投资驱动的经济。作者认为,内循环型经济,从经济指标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大国外贸依存度要低于20%左右;
第二,居民消费占到GDP70%左右;
第三,国内私人投资率(即新增投资占国民收入之比)15%左右;
第四,工资等劳动收入(含个体劳动者的信息服务收入技术服务收入等)占国民收入60%以上;
第五,基尼系数(即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低于0.4;
第六,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之和低于10%(失业率应包括未纳入失业统计的结构性失业、摩擦失业、“自愿失业”);
第七,其他。
反之,如果偏离上述指标的综合程度越高,就越是外循环型经济。外循环型经济的特点是:
第一,高关税等手段导致进口资本品和消费价格畸高;
第二,出口补贴等导致出口占GDP比重畸高;
(这导致逆向进出口价格剪刀差)
第三,维持较高的失业率,以维持不能实现国际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普通雇员工资低于国际均价;
第四,将国内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中被锁定在劳动密集型等低附加值产业上,或者说,产业升级只是被动承接别国的转移产业;
第五,内销部门进口的中间产品与资本品价格畸高,导致内销部门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从而影响其私人投资积极性,从而难以分享物质基础设施改善的公共投资外溢效应;导致内销产业日渐成为外贸部门的依附;
第六,维持较高的失业率、维持低工资水平,以阻滞那种需要高工资高效率员工就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第七,通货膨胀多属于进口型通货膨胀,即外贸顺差导致本国货币多发、多发的本国货币又导致降低雇员实际工资;
第八,外贸顺差多投资于国外公债或国内物质性公共设施,从而较少惠及本国人力资本;
第九,民族经济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
那么,如何从外循环经济转型为内循环型经济呢?作者认为,需要财政收支、从行政立法等经济与非经济手段上入手:
第一,降低进口关税等;
第二,取消出口补贴,让出口转内销;
(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将出口财政补贴用于补偿降低本国产品增值税等商品税从而让国内产品降价,一起普惠消费者;此外,高关税与补贴保护民族产业升级的理论严格说来是不成立的,因为保护成本如果将来可以赚回来、民族资本是可以自己来承受这个前期亏损的而保护费赚不回来的产业保护是不效率的、根本就不该保护。);
第三,实施较高的最低工资制度,保障工人劳动积极性,同时,增加其消费能力;
第四,对失业人员开展合理的失业救济、尤其是提升其再就业能力的职业培训;
第五,通过进一步确保企业工会、行业工会在劳资之间关于工资福利劳动条件等的谈判能力,以增加在职雇员人均工资水平;增加工资占国民收入比重,一则促进消费内需、二则增强劳动者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的积极性;
第六,改外贸追求顺差的政策目标为追求经常项目下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第七,严格控制物价指数尤其是消费物价指数,确保国内居民既会理性消费又能敢于储蓄与投资;
第八,适当减少“铁公基”等物质类公共设施建设,增加“诚信信息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软性公共物品投入;
第九,进一步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改善国内市场竞争的环境;
第十,其他。
总之,促进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的内循环型经济的关键是人力资本的不断提质和优化并促进国内市场有效竞争的水平,而不是保护与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