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显然这篇文章登出来是不合适的;如果他代表的是报社本身,那就与大多数民众的认识和情感相违背,也无形中挫伤了人民对建设廉洁ZF的期望,面对随之而来的愤怒和责难,恐怕 不利于本身的经营,毕竟它是以报社的立场发表的;若是代表某种官方的意志说话,那与我们ZF既定的改革目标和政治口号不符,至少是思想的不统一,改革只有迎难而上,哪有自己人给自己人泄气的呢?中国百姓对ZF的期望,ZF应该看作是一种动力的,哪有听说过因为人民和舆论监督的太紧,劝媒体大众放手的ZF?
我恰恰认为,这种言论更类似于讨价还价的性质,具有一种文化痞性。正是因为一方的不坚决和约束力的不足,使另一方敢于再重新要价,看能还到什么价位上,使得法律和政策的严肃性大打折扣。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怎能如此朝三暮四?令行禁止,说到做到。现在既然说要改,就应该拿出气概来,一去不归才是。ZF一直说信心的重要,如此言论如何让老百姓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