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比肯战略分析集团总裁本杰明·肖伯特近日在香港亚洲时报在线刊发署名文章称,中国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崛起将开始呈现一种新特点,而这种新特点有可能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西方经济体构成挑战。
文章称,西方舆论很大程度上一直在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初期创新尝试,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的大公司是通过出口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含量高的产品来享受成功。而如今,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是在西方公司试图通过新产品和商业化技术将中国公司远远抛在后面的背景下后者竞相参与竞争的基本结果,但中国的创新能力增强也是中央ZF协同努力的结果。
在整个中国,青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公司正在围绕有点子的企业家建立成功的风险资本基金。这些企业家最初取得的商业成功可能完全局限于中国国内,但他们提出的概念代表着可能对全世界产生影响的下一轮潜在创新技术浪潮。其中很多点子对“中国永远都在模仿”的看法构成了挑战。随着中国创新能力的增强,中国的经济崛起将开始呈现一种新特点,而这种新特点有可能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西方经济体构成挑战。
ZF扮演重要角色
文章指出,美国不仅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是本国取得经济成功的关键,而且还认为,ZF在鼓励创新方面一直在扮演着宽容角色。当评估中国的经济规划时,这种正统看法显然十分牵强,因为北京在扶植新技术和新产业方面扮演着严厉而重要的角色。
尽管美国希望了解中国的创新能力,以密切关注中国各产业的演变,但美国也在被迫评估中国ZF发挥的主导作用是否真的有利于创新、能推动技术发展并开辟新产业。若是如此,这又是美国政界对中国采取的做法似乎无法理解的一个方面。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上周举行听证会,就中国ZF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扮演的角色展开讨论。前民主党参议员、该委员会委员卡特·古德温第一个发言。他说:“中国和美国在发展创新能力方面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中国依赖的是中央ZF的规划,而规划要下传到各省和中国的大型国企。”
新书《红色女皇的奔跑:ZF、创新、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者丹·布雷兹尼茨是世界上研究ZF如何制定国家产业政策的权威专家。他尤其感兴趣的是各国如何挑选一个加以重视的特定行业,以及一旦这样做之后又如何建立鼓励创新的国内框架。他在这本新书中对中国的新尝试以及中国的何种特定创新品牌最有可能获得成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布雷兹尼茨上周在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创新能力无疑正在不断提高,但仍集中在他所说的“过程创新、即渐进性创新上”。
核心技术仍然欠缺
毫无疑问,中国具有的某些能力很有可能为将来在尖端市场与西方国家展开竞争奠定基础。但布雷兹尼茨认为,实现这一目标尚有一段路要走。他说:“与此同时,‘核心’技术和新型产品创新在中国仍很稀少,而且难以实现。”
布雷兹尼茨的看法对为何中国最早摆脱低成本制造地位是在工业对消费者领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在消费者领域,深入了解消费者行为和品牌建设是在竞争中打败索尼或苹果这类公司的唯一出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工业市场为中国品牌比较轻松地沿价值链上移提供了可能。
俄勒冈大学政治学教授理查德·萨特迈耶在上述听证会上指出,中国的创新能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政治问题。萨特迈耶承认使之奏效存在固有的困难,但同时又对一种可能性未下结论,即迄今中国的成功一直表现在行走于两个世界之间的能力上。(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