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0436 142
2012-06-04
     
     前几日与昔日同学(现为中烟集团某国企员工)讨论国企垄断是否合理问题,受4年经济学熏陶、通读国富论等经典著作的他已经转而为国企辩护,称之:民营只会山寨、没有大额投入不能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只知道通过降低价格获取例如而目光短浅等,着实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角度不同看到的问题不同。近日正好碰到一篇中性的文章,从非经济学界的眼光看待国企垄断问题,整理的也挺周全,希冀对大家理解反对国企垄断问题有所助益,欢迎各位网友针对文章没有提到的重要方面加以补充。
    另有一篇关于国企存在必要性的深层次讨论:国企问题:理由、性质与出路  欢迎参与!

                                                为什么要反对国企垄断  
                                                                         安邦咨询 贺军


      为什么要反对国有企业垄断?这既基于一般市场反垄断的共同原因,又是中国环境之下的特殊因素。这关系到中国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命运。




  首先,大量存在的国有企业,在中国市场形成了过强的支配地位。


  国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位列“全球500强”的中央企业数量达到38家。国资委以这些数据来证明,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但贡献在增大,实现了增值。不过,与中国经济的增长相比,中央企业的业绩增长并无特别之处。从2002年到2011年,中国的GDP规模从10万亿增加到了47万亿,这一增幅还要高于中央企业的资产扩张。也就是说,央企的资产扩张赶不上同期的中国经济增长。


  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少,但垄断的领域却不少。按国资委的说法,中央企业提供了全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占全国60%以上,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60%。中央企业大力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和互利合作,中国铁建、中国水电等央企发挥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争得了一大批海外项目。但这些行业恰恰都是国有企业保持绝对垄断的行业。大量存在的国有企业,在中国市场形成了过强的支配地位。





  其次,国有企业的垄断很大程度上是行政垄断,造成了机会不平等。


  在为国有企业的辩护中,一种看法认为国有企业的垄断也是从市场中竞争出来的,是可接受的适度市场垄断,这种市场垄断在西方国家中也大量存在。不过,国有企业的所谓市场竞争,大多数仍然是在行政保护之下的竞争。在国资委的文件中,已经明确规定了在涉及国计民生的军工、煤炭、电网电力、民航、航运、电信、石油石化等七大行业内,国有企业要保持绝对控制力,在更多其他领域内,要保持相对的控制力。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以行政方式保证和保护了国企的垄断地位,造成了机会不公平。


  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市场控制范围并不局限在这几个“钦定”的领域,而是扩张到更广的领域中。我们在过去的研究曾经指出,在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凭借优势资源搞“合纵连横”,抢占了许多新生市场的高地,获得了极高的垄断利润。这种竞争表面上是市场化的,实质上则与跑马圈地的先发优势有直接关系。在这背后,本质上还是国有企业拥有的行政资源优势,是行政垄断保护之下的市场垄断。





  第三,国有企业的利润大多数来自于垄断地位。


  根据国资委发布的数据,2011年1-12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02409.3亿元,同比增长20.8%;累计实现净利润9173.3亿元,同比增长6.4%;应缴税费总额16803.9亿元,同比增长19.7%。从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上缴税金从2926亿元增加到近1.7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由于央企所在领域大部分都是有市场保护的垄断领域,可以说,国有企业的利润大多数来自于垄断地位。从资产回报率来分析,央企的利润并不高。有市场人士估算,央企现有28万亿的总资产,2011年的净利润不到1万亿,剔除息税后的总资产回报率约3.2%,还不及银行的1年期基准存款利率3.5%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资产回报率并不高,但央企却仍然大规模、快速、无边界扩张,与民争利,造成了中国市场的诸多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垄断国企这些年的好成绩一方面是依靠其垄断地位抬高价格,一方面来自国家的隐性补贴。一份国内机构的研究报告称,国企的资产扩张和账面利润主要来自于税收、信贷、资源租等隐性补贴,2001-2008年间,这三项补贴总计高达6万亿元,而同期国企的利润总和只有4.9万亿元。





  第四,国有企业正在“异化”为强势的利益集团。


  什么是国企的“异化”?其核心特点是从“全民所有”变成“部分人所有”,也就是为部分既得利益集团所有,现有的国企系统内部就是利益集团的主体部分。尽管政府部门再三表态,国有企业的利润,内部人是不可能分掉拿走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与一般行业相比,石油、电信等国有垄断行业的员工平均待遇要高得多。据国家审计署披露,从2004年至2008年,七家央企将10346.61万元收入直接用于发奖金、补贴和招待等开支。有统计表明,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大型商业银行等7个垄断行业职工占全国职工人数的8%,而其工资和福利收入却占全国总额的50%以上。


  国企“异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国企垄断集团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异常强大,这种能力在出现任何涉及其利益的改革的时候,都显现无遗。国内石油行业的一位央企人士就承认,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国务院部门在作重大决策之前,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去游说和博弈政策是正常现象,但问题是,中国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影响力差别太大,国有企业则是标准的强势利益集团。在近些年的市场化进程中,这种利益格局还在不断固化。





  第五,国有企业在解决就业上贡献极少,基本由民营经济来承担。


  解决就业问题一直是国有企业的短板。有统计称,垄断央企只解决了2900万个就业岗位。 国家发改委在2012年初发布的《2011—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2011年,民营经济在“保民生”中贡献突出,持续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大量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在2011年的前10个月,中国共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超过全年目标任务;而民营经济中仅私营企业在前9个月就提供新增就业岗位800多万个;按个体户新增户数计算,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数达200多万人,为大量城镇无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国企分流人员等群体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国家发改委的评价是,我国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


  如果从较长时间来看,国企对就业问题的贡献甚至是负的。就业问题专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郭悦博士早在2003年的研究中就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民营经济对就业增长部分的贡献从总量上看是百分之百的,而国有企业近几年来在总量上不仅没有贡献,还释放出大量下岗职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6-4 17:05:25
基本赞同楼主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4 17:32:24
国企垄断不可怕,可怕的是垄断后没有人控制,一方面一味的控制价格,攫取利润,损害人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国企专的利润不能藏富于民. 这样的话就悲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4 17:39:53
但从经济效益上分析是不错,但是国家安全方面企业国有还是占一定优势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4 17:56:41
国企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国防、一些基建项目应当被国企垄断,由ZF主导,国企参与,以提高市场效率。但是,国企不应当以独占生产性的资源为手段形成垄断。通信、民用能源等领域应当向市场开放,就如文中所说一样,这些领域的垄断是不合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4 18:03:56
财经杂志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得非常地好。大意说的是,国企因为占据了上游产业,因得益于位于下游产业的私企发展,而取得规模和利润的扩大。处于利益集团的人肯定会为自己说话的。我想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对错的判断标准只是:有利于增加自身利益的,就是对的;会损害自己利益的,就是错的。
不能指望着像蒋经国那样的人物出现。不能指望国企的人自我革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