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经历了一场物价大涨的考验,也面临一场价格改革的考验。1988年,中国也经历了同样的物价大涨和价格改革。1988年7月,统计局公布的物价上涨幅度为19.3%,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此情况下,ZF紧急叫停“物价闯关”,对经济实行全面“治理整顿”,从1988年第四季度开始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削减基本建设投资。这些政策迅速控制了物价,城镇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增幅从1989年的16.3%降到了1990年的3.1%。但是与此同时GDP也从11.3%降到了4%左右。
不同的是,20年之后的中国,再也不会出现1988年那样可怕的席卷全国的抢购局面,而即将进行的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也不会像当年一样突然而起突然而止。20年的时光,中国早已经告别短缺经济,百姓已经更加理性,而ZF也学会了把握改革的时机,尤其重要的是信息的公开。
一、经济过热,通胀隐患
1985-1988年,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随的是持续的经济过热。经济过热开始于1984年第四季度,此后几年间,国家不断采取措施来抑制经济过热,曾一度取得一定效果,但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过热的隐患。如表1所示,1982年-1988年GDP增长率都在8%以上,平均增长率竟超过11%!但是通过图1的折线图我们更发现:这种快速的增长率是很不稳定的,并没有连续的增长或者下降,而处于波动中,这就更在隐隐中告诉我们要有事情发生了……(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