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一片文章,其中主要比较了中国和西方银行的存贷差异。大概的意思就是中国让然是以利息差为主要盈利方式,而西方的盈利则集中于中间业务。
其实我们从大学到研究生以至于工作以后,一直受到的教育就是:中国的银行是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很高,达到70-90%,而发达国家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高,可能达到50-60%,利息收入占比则很低,因此,推出的结论是要大力发展银行的中间业务,尤其是在当下存在利率市场化的预期之下,更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这个推论是没有错误的,我们是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这里的中间业务收入范围更广,除了利息收入以外的其他所有收入都可以划归到中间业务收入的范畴。
由于由存贷比和贷款规模的严格限制,中国的银行不可能存在倒闭的情况,除非是贷款全部成为了坏账。为什么这么说呢,75%的存贷比意味着100元的存款只能放贷75元,假如这75元完全不能收回,则此时银行就倒闭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最起码还有25元的兜底,再者说在现阶段,银行也不可能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坏账。
而在西方的银行中,根本没有存贷比这个指标,很多银行的存贷比可能达到180% ,190%。这是怎么达到的呢?比如存款人存了100块钱,银行把这100全部都放贷出去,这就是100%的存贷比,当有新的借款人来贷款时,银行认为这个客户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收益时,则会通过金融市场把手中的100块钱存款通过信贷资产转让或打包的方式卖掉,此时到手的钱可能是80元,那就再把这80元放贷给这个借款人,此时其存贷比就变成了180%。因此,为什么西方的市场会有如此高的存贷比呢,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能够及时变现和流通的资本市场。
这是西方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根本差别,因此,在追逐高收益的情况下,西方的银行会不断的寻找使其产生高收益的项目,然后打包出售,但是在国内的银行贷款只能是持有在手中,不能转让,因此只能以利息收入为主要来源。
而西方的银行由于存在发达的资本市场,其中的信贷资产转让打包等催生了投资银行的发展,因此,投资银行业务的收入在西方银行的收入中占比就比较高,也是其主要的利润来源,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看到那么多外资银行,其专注的领域基本都是投资银行。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看到老外的银行很多都是资产管理做得比较好,私人银行做得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一个巨大的资产池,这个资产池就是上面提到的资本市场上的各类被证券化、各类被打包转让的信贷资产,这其中都被包装成为资产管理的投资标的。
当然,如果资本市场出现了问题,比如被打包的贷款出现了问题,那接下来的就是一连串的恶性反应,说白了就是次贷危机发生了,资产出现大幅度贬值,手中被打包好的资产在市场上不再受欢迎,再也没不出去,或者只能以最低的价格卖出去,而此时在银行存款的人可能要来取钱,但是银行根本没没有钱给你取,为什么?因为他手中持有的是打包好的资产,卖不掉,而更为危险的是,借款人此时根本还不上钱,这个钱成了真正的坏账,此时只能是银行倒闭或者ZF买单。
以上也就是说明了我国的银行和老外的为什么专注的领域不同,为什么经营模式不同。
因此,利息收入占比较大的国内银行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大的国外银行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是否有发达的资本市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