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的启发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
孙涤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
在其执政时,撒切尔夫人曾有句名言传世:当人们把他人的钱给用完(run out other’s money),到了某个地步,2社2会2主2义2的灾祸就来临了。她批评的,自然是指“有英国特2色的2社2会2主2义2”,欧美许多国家的经济面临的困境目前正是如此。
五月初法国的奥朗德在总统大2选中胜出,同时希腊的民2意公2决及随后它将被撵出欧元同盟,再次明白无误地增强了一年多来传递的信息,西方世界的2经济2政2治2生态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伦敦市等地方)的选2举显示出的,不妨简称为“民2众不选择短痛”。 对于美国大2选和经济政策的走向,不啻是个预兆。
美国的经济对策的论辩,日渐分化并趋向极端化,我将介绍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科本(美国参2议2员)的对峙立场和诉求来说明这个走向。在此之前,先试图建立一个理解的框架,这将有助于我们做健全的判断。
西方打通各国市场区隔,令其平坦化的努力,基点是资本的无滞阻流转和能通畅逐利,如果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能不断享用价格低廉的进口消费品,而公司能源源获取丰厚的利润,该有多棒。始料未及的是,制造消费品的就业机会也一并转移出走了。而没了工作收入,连正常的消费都是“透支”的,何况过度的消费。相伴随的,是技能、工作伦理、和财富的转移。过去20年来人们看到的是 “虹吸”现象:财富从欧美市场被搬运到了亚洲市场(或许还有南美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
欧美的明达之士对此渐渐清醒;然而他们的呼吁和处方,能否为大众所认识,则还是个大问号。对中国的影响,同样至为关键,实在说来,西方的失衡和中国的失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以辛劳和环境的透支所换来的货币财富,能不能转化成为实质的财富,能不能提升国民的素质和幸福,尚在未定之天。
笔者的判断是,这笔积存的货币财富——欧美的积欠,迟早只会用贬了值或缩了水的美元和欧元来结清的(逃废账的可能不是没有)。尤其在美元,这是二位一体的,因为美元的通货膨胀和汇价贬值是同一件事,而决定“折现率”的主动权和规则,都操在美国手里。就好比碗(银行账面)里的肉,中国人吃不吃得到嘴里,问题大矣哉! 实际的情况是,我们还很瘦,非常需要肉的滋养,只是盼望靠出口多积一点,慢慢来吃。换句话说,中国的失衡,看起来似乎还不那么恶性,可回旋的余地其实也很小。
如果是说市场是人类所能建立的最精巧的机构,那么货币就是其中最精妙复杂的构件。要把握它十分难,即使一等一的专家,事后来看,在理解、判断、预测货币的行为,错误频频,何况你我?所以不如简单为之,用写新闻报道的原则来解析:一篇好文章的几个元素:what、when、where、who、what都要照顾到,然后才是how,搞不清楚前几项元素,你恐怕只会落得 don’t know-how。
能想到这个思路, 我还是受了堪称伟大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启发。同在MIT教经济的索罗(另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萨缪尔森逝世的纪念会上谈到一个小故事。五十年代初索罗到MIT求职,萨公带着去午餐,告诉索罗一个终身难忘的秘诀:经济研究实质上是把商业新闻故事编写得更好 (good business journalism)!
你能把前面几个W搞透彻,后面的H应当是水到渠成的。况且,无论你对自己拟出的H多有把握,做选择和实施的人都不是你。而那几个W要没真正弄对的话,连你自己都无法坚持,照你自己定出的H做下去!
撒切尔夫人深刻的地方——尽管她没学过经济,对货币的奥妙更是疏远——在于她直捣问题的核心:Who 里面的你、我、他,间接她也说到了When 。我们将不断回到并讨论这方面的内容。囿于篇幅,本篇无法展开,先举一个小例子,能同时触及通胀和汇率变动的利弊,供大家来思考。
在撒切尔的话里,人们和别人应该都是英伦岛的人;假设英国人用完的是印度殖民地人的钱,虽说同是女皇的臣民,她就不用担心有2社2会2主2义2的危险。一样的道理,当美国人透支消费入超累累,在担忧欠下的巨额债务,会迫使自己的子孙来还,其实可能性并不很大。因为债主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国人,外国人的子孙也会被迫一起来还。
此话怎讲?比如中国人,在美国有名义上的4兆美元,相当于半年的GDP。他们会跟子孙讲,老爸老妈辛苦了大半辈子,没舍得用,给你们留下的这24兆人民币(6:1),你们得好好用啊。若干年后,孩子们拿到了美国人子孙的还款,4兆美元换成的12兆人民币(汇率贬值一半成3:1),而那时房子的人民币价格,从过去的每平米2万元上涨到了8万元(物价指数+100%,而房价更飙升了两倍)。也就是,父母的积累缩水成十六分之一。不过从美国子孙的角度,情况则好得多:汇率(-50%)加上通胀(+100%)的结果,等于才还了父母欠账的“实际值”的四分之一。
不论你是否真有能力确定货币的“实际值”,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管是通货膨胀还是美元贬值,天枰都将向债务人及其子孙偏斜。我们下期接着讨论。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文为孙涤系列经济评论《拒绝短痛》 之一,FT中文网今后会陆续推出后续)
本文责任编辑 徐瑾 jin.x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