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我認為整個經濟學都在告訴你解釋行為的規矩。就是你們口中的西方主流經濟學。不是所有西方經濟學的流派都在解釋行為,有幾個是想改造世界的。
我是很強調行為這個詞,那不是與主流唱反調,主流與我看法一致,只是表達上大家有共識,不說得那麼累贅而已。當他們說水果之價,其實在說「取得水果」這個行為之價。少說幾個字大家同意明白。但是學生與外行人不知道,有時經濟學者對外界說話也不留神,就將一些概念以訛傳訛地弄錯了,流行開來,造成許多錯誤觀念。有時搞到老師學生都學錯。有時知道的人不說,不知道的人以為自己才對。
有時則時一個概念前輩本身沒說清----沒說清就不知他本人到底明不明白知不知道清不清楚,這樣後人仔細研究,特別是一思考一使用時就感到有問題,不能清楚明白,於是就有後輩高人提出自己的理解。這理解有時有分歧,就分成兩派。爾後經多年驗證,總有一個說法成為主流。
在概念之外,就是對概念的運用規則了。這裡又會有分歧,爾後又會有一個說法勝出。這是經濟概念,理論間的競爭了。到最後,規則沒問題。流派之分只有運用手法之分或研究重點不同之分而已。
經濟學的知識脈絡並不是那麼支離破碎,而是精深博大。有共識的主流觀點是佔大部分。不過現在有一兩個聲音總在說主流出現問題,不再關注行為解釋了。在華語世界,這聲音的代表是張五常。
張五常的書可以看一下,但有點危險。我認為有些地方他跳得太快,沒說清楚。他建立了香港大部分基礎經濟學的範式,大家都在他的基礎上教。他學生那麼多,不少人做中學老師,大學老師,結果香港學生就很受他的那套影響。他說的有些地方不容易明白,也不容易同意。可以再去看他常提在口中的那些人的作品。
可以去看他老師的作品,去看其他反對他的英文作品,中文的反對總不到位,而且錯誤較多。我認為他對中國經濟學的影響不小,但不要奉他為神。有許多大師級的作品可看,如果先看張五常,會不知不覺以他為標準來看其他人的作品。張是很狂的人,但他有狂的資本,我們沒有,若只學了他罵人的風格,就是買櫝還珠。
他老師的作品比較有趣。在張五常的書單書中,很少看到1980s後的學者名字。至於1980s的主流經濟學到底值不值得學,那是我沒資格說的話。如果你先學他,會對這時期後的大部分課本不滿,如果先學課本的對他的書不滿。即使在香港中學也普遍出現了這種事。張五常刻意不多用數學,那不太好。數學沒那麼神,但對許多學生仍然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