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7-3-11 21:50:00
另外,我很奇怪没有人对我那篇:《使马克思的经济学数学化,并解开“价值”之迷 》的缺陷提出致命的一击,尤其那些公式,虽然我们概念认识不同,但看先生对《资本论》的研究应该是很深入的吧,能否找出那个致命的缺陷?我本人从没有读过《资本论》那些公式只是我在人大与网友聊天时总结、想象出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1 21:54:00
需求量也看不到。當價格上升0.0001元時,它應下降,但實際上它往往不降。alchain在使用需求定律時改了一點點規則,說它只在還有一個更高之價使需求量改變時才強硬。以水質不改為偏好不改,是以需求量改就是行為改為榜樣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1 21:56:00
如果价值论和价值观有关,后者,总体上是丰富好还是相对单一点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1 22:25: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1 21:34:00的发言:

這是你補救的又一個假設吧。

学点医学、生物学等知识吧,你的问题正在于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效用,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像你所说的尊循于好奇心的满足而不尊循本身应须的真正需要(这里生理需要的满足为最基本),那么,他无异是在自取灭亡,人的欲望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说的确可能无限,但必须在自身所处的时空中存在着一个极限或约束条件,人们的空想行为正是建立在以为这个极限或约束条件不存在,物质需求越多越好,在经济学界真正认识这点的人几乎等于零,我说出来反而成了异端,或不懂经济学了,难道把一门学科局限在某种假设中会有前途?我觉得老兄的理论水准还算可以,但你研究行为不能只是把它定位在心理学角度上好奇心的满足呀,即使是心理学也须以生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离开这个谈需求、效用等概念等于空谈,现代的主流经济学正是如此。考虑考虑医学等学科吧!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这是个较前沿的方向。我的发现是经济学与健康医学殊途同归,我希望老兄不要开口闭口懂经济学不懂经济学的了,我可不想跟谁过不去,如你觉得比我懂经济学,希望挑出我网上贴子的毛病我将感激不尽,我喜欢接受挑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1 22:31:00
你先回答那三個問題先。現在我是2比0領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1 22:31:4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1 22:47: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1 21:39:00的发言:

分析妓女的行為可以啊。你將行為說出來先。

请问社会上为什么存在有从事妓女的行业,有取消或保留的必要吗?发展的方向何在?请回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1 23:07: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1 21:19:00的发言:

暈,我認為整個經濟學都在告訴你解釋行為的規矩。就是你們口中的西方主流經濟學。不是所有西方經濟學的流派都在解釋行為,有幾個是想改造世界的。

我是很強調行為這個詞,那不是與主流唱反調,主流與我看法一致,只是表達上大家有共識,不說得那麼累贅而已。當他們說水果之價,其實在說「取得水果」這個行為之價。少說幾個字大家同意明白。但是學生與外行人不知道,有時經濟學者對外界說話也不留神,就將一些概念以訛傳訛地弄錯了,流行開來,造成許多錯誤觀念。有時搞到老師學生都學錯。有時知道的人不說,不知道的人以為自己才對。

有時則時一個概念前輩本身沒說清----沒說清就不知他本人到底明不明白知不知道清不清楚,這樣後人仔細研究,特別是一思考一使用時就感到有問題,不能清楚明白,於是就有後輩高人提出自己的理解。這理解有時有分歧,就分成兩派。爾後經多年驗證,總有一個說法成為主流。

在概念之外,就是對概念的運用規則了。這裡又會有分歧,爾後又會有一個說法勝出。這是經濟概念,理論間的競爭了。到最後,規則沒問題。流派之分只有運用手法之分或研究重點不同之分而已。

經濟學的知識脈絡並不是那麼支離破碎,而是精深博大。有共識的主流觀點是佔大部分。不過現在有一兩個聲音總在說主流出現問題,不再關注行為解釋了。在華語世界,這聲音的代表是張五常。

張五常的書可以看一下,但有點危險。我認為有些地方他跳得太快,沒說清楚。他建立了香港大部分基礎經濟學的範式,大家都在他的基礎上教。他學生那麼多,不少人做中學老師,大學老師,結果香港學生就很受他的那套影響。他說的有些地方不容易明白,也不容易同意。可以再去看他常提在口中的那些人的作品。

可以去看他老師的作品,去看其他反對他的英文作品,中文的反對總不到位,而且錯誤較多。我認為他對中國經濟學的影響不小,但不要奉他為神。有許多大師級的作品可看,如果先看張五常,會不知不覺以他為標準來看其他人的作品。張是很狂的人,但他有狂的資本,我們沒有,若只學了他罵人的風格,就是買櫝還珠。

他老師的作品比較有趣。在張五常的書單書中,很少看到1980s後的學者名字。至於1980s的主流經濟學到底值不值得學,那是我沒資格說的話。如果你先學他,會對這時期後的大部分課本不滿,如果先學課本的對他的書不滿。即使在香港中學也普遍出現了這種事。張五常刻意不多用數學,那不太好。數學沒那麼神,但對許多學生仍然很有用。

張五常的書我从未看过,不过我倒听人说过他20年不读书的论调,我看过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书只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二本,甚至还未看完。由于自己脑海中涌现的东西太多,写都写不来,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看,我习惯在网上边聊边创作,不过,读读那些书倒是可以了解些概念,防止与人网上交流时误解,但增长知识倒未必见得,对我来说看某些所谓经济学大师的理论不如看看物理、化学、医学等基础理论和公式更能悟出我认为的经济学法则,这种各学科相通的法则更不容易范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1 23:11:5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1 23:12:00

第一個問題是好問題,另外兩個不是經濟學問題。

我改一下你的問法,看理解有沒有錯:你是在問,為什麼有女人選擇當妓女。

答案是,當妓女的貨幣收入比較早得手。如果當妓女的貨幣收入與當醫生一樣來得晚,那麼當妓女的女人會減少。如果一個社會就業餘地較大,社會發展前景看好,社會治安較好,那當妓女的女人會較少。如果一個社會女人的上學代價小,那麼當妓女的人較少。如果能夠對妓女收入克以重稅,那麼當妓女的人較少。如果性病流行,當妓女的人會較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1 23:23: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1 23:12:00的发言:

第一個問題是好問題,另外兩個不是經濟學問題。

我改一下你的問法,看理解有沒有錯:你是在問,為什麼有女人選擇當妓女。

答案是,當妓女的貨幣收入比較早得手。如果當妓女的貨幣收入與當醫生一樣來得晚,那麼當妓女的女人會減少。如果一個社會就業餘地較大,社會發展前景看好,社會治安較好,那當妓女的女人會較少。如果一個社會女人的上學代價小,那麼當妓女的人較少。如果能夠對妓女收入克以重稅,那麼當妓女的人較少。如果性病流行,當妓女的人會較少。

谁说另外兩個不是經濟學問題?对我来说属于价值论的都属于经济学,只是我叫他广义经济学。另,你只从当妓女者選擇行业有利和凤险角度理解,而没有站在经营角度理解;另,你是从人的物质商品交换与社会角度理解,而没有站在当妓女者与嫖娼者的性需求角度理解;还有一个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也应考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1 23:37:5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1 23:58:00

nomative的問題自然不算科學的問題。

一個角度能解釋好的,不必同時再用另一角度看一次。我沒談風險,談的是價格。

在經營角度,問題就不是為何選當妓女而是為何不當妓女了。當妓女的租值愈大,也就是愈有當妓女的天份,愈不願意不當。當妓女的transfer earning愈大,就是說不當妓女,用當妓女的本事從事非妓女工作的收入愈大,愈願意不當。

嫖的需求增加是造成嫖的價格上升,價格的影響我已經說了。

我認為婚姻不是重要因素。我不肯定形成家庭的困難愈大,當妓女的人數會愈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1:26: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0 20:00:00的发言:

開什麼玩笑,課本上早已經說得很清楚的,我在其他地方也提過的,還要我一再提?我不提,就是說我同意書上說的。它價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價格下降需求量也下降之物。我是按馬歇爾的記載說的。好像是在其大作第三版中首現。

你开什么玩笑,好一个“課本上早已經說得很清楚的”。

哪个课本?“课本上的”就是精确的?怪不得你的经济学这么差。第一,没看什么好课本;第二,对课本也没有再认识。

“它價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價格下降需求量也下降之物”,这种话也好意思摆在这里充当“定义”??

你这种定义有什么问题,你自己好好寻思吧。

你如果还愿意活在19世纪或者以前,我就不再与你讨论Giffen goods了,因为说什么你也不会懂的。

如果你还是停留在这种含混意义上的“Giffen goods”,我也不再回贴。

你这种定义,不管有没有什么需求定律,所有goods都可以是Giffen goods,所有goods也都可以不是。

至少你没有一个认真反思的态度,与你讨论,也没有什么必要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1:36: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0 20:14:00的发言:

你沒看出來嗎,例子的書價與路費可以拆開兩個行為看。不過我覺得不坐車就到不了書店或不坐車就運不了書回來,試著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來看。

需求量永遠以行為的次數為單位,價格永遠以貨幣量/次為單位。書的單價永遠成不了價格。你滿意沒有?例子中買書的行為的價格受市價約束,永遠是那個單價的數量,但不是單價那個單位。買一次書的價格是20n元/次,一次可買n本。n>0。

而搭車的行為分開來看。車費是10n元/次,n是一來或一回,一次可以是n個來或回。

搭車費與搭車次數,買書價與買書次數才是一一對應的。一個行為可以很大,一次買數萬本書,也可以很小,只買一本。a

既然“需求量永遠以行為的次數為單位,價格永遠以貨幣量/次為單位”

你现在有且仅有100元,你是只买书呢?还是只买面包呢?还是两者都买呢?为什么?请借助你的需求定律解释一下你的行为。

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买菜有几次,买书有几次,为什么每种行为有那几次。

请别忘了坚持你设计好的各种“单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1:51: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0 20:14:00的发言:…需求量永遠以行為的次數為單位,價格永遠以貨幣量/次為單位…

既然如此,你就是承认你的“行為的次數與書量相等”这种说法有问题了?

也就是说,你根本不该在“书量”与“行为次数”之间建立关系(哪怕只是企图,也是错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2:12: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0 20:14:00的发言:你沒看出來嗎,例子的書價與路費可以拆開兩個行為看。不過我覺得不坐車就到不了書店或不坐車就運不了書回來,試著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來看…

OK。

既然你承认“書價與路費可以拆開兩個行為看”,那么请考虑:

此例中,“坐车”一类行为是不是从属于“买书”一类行为的?你应该不会说,即使你不买书,你也愿意“坐车”,如果你真地那么愿意“坐车”(请注意这里的“愿意”,我可以用,但你不能用“愿意”来解释,至于为什么,你自己最清楚),那么你原来建立的方程关系就很可能是错的,或者说你应该用另一种方程来做新的解释。

对坐车这类从属行为,“需求定律”如何解释它的“需求量”随“总价”的变动?提示:别忘了,它可从属于别的购买行为,看你如何解释“其他条件不变”。另外,别忘了,“其他条件不变”没有明确含义,而只是为了说明自己“正确”,你就是自欺其人。这样的“理论”大家不听也罢。

另外,除了“书价”与“路费”之外,你买书的行为还受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你能解释你为什么买这种书而不买那种书吗?

难道同一本书,当“总价”下降了,你会买它好多复本?你不会说你想开图书馆吧?

你不得不用的书,当“总价”提高了,你还会不买吗?这时你对这本书又会买几次买几本?针对同一本书(同一内容、同一包装……),你观察到的“需求量”会随“总价”变化?

你自己不觉得你的解释很蹩脚吗?

即使它如此如此正确,你不觉得你啰啰嗦嗦很烦吗?理论是要如此啰啰嗦嗦,还充满模糊,算好理论吗?你自己“孤芳自赏”也就罢了,别人可没有闲工夫听你啰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2:25:00
以下是引用lhyhqh88888在2007-3-10 22:41:00的发言:
整個經濟學沒有一個理論可以指出如何使資源不再绝对缺稀,但使資源不再相对缺稀都还是有这种理论的。

“资源”不再“绝对稀缺”(不管这种情况是否出现),就不需要“经济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2:31:00

“其他条件不变”太强了,现实生活肯定做不到,有时候需要武断假定。

这个意义上,我支持bea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2:42:00

任何“科学”的基础都是武断假定,验证和逻辑内在一致才是关键。

命题在逻辑上可以错,在实证中没有错。这就是维也纳学派和逻辑实证主义。

让“二维”的需求曲线有时候可以向上,货币无关的微观经济学里面凭空多出一个货币相关的收入效应来,确实是理论的失败。

其他条件不变,是可以设计的。数学不是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2:53: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7-3-12 2:31:00的发言:

“其他条件不变”太强了,现实生活肯定做不到,有时候需要武断假定。

这个意义上,我支持bear

如此,如何应用“需求定律”来解释呢?

其实,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与否)成为自己错误的挡箭牌,这样的“理论”就不需要了。

当一种价格内生地决定了其他各种物品需求量的变化,这时还应不应该宣称“其他条件不变”呢?这时“需求定律”还有什么确定意义呢?

“需求定律”对“多商品消费”的解释,并不比其他说法强在哪里。首先从逻辑上说,需求定律根本没有(也不可能)说明“多商品-多价格”相互影响的关系。它充其量只描述了一些偏导数的符号而已(甚至连这些也做不到)。而对这些偏导数中各量的约定,从来都是根据“运用者”自己需要而定的,而没有始终一致的约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2:55: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7-3-12 2:42:00的发言:任何“科学”的基础都是武断假定,验证和逻辑内在一致才是关键…

如果bear敢于认真对待这一点,早就没有那么多争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2:58: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7-3-12 2:42:00的发言:…让“二维”的需求曲线有时候可以向上,货币无关的微观经济学里面凭空多出一个货币相关的收入效应来,确实是理论的失败…

这里面的关键不是“货币”,而恰恰是“价格”。

“价格”之定义的不明确,导致其量纲不明确,导致推理混乱。

与“货币”无关的“价格”,如果定义它的“升降”呢?

如果没有定义好“升降”,何来“需求定律”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3:09: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7-3-12 2:42:00的发言:…其他条件不变,是可以设计的。数学不是问题。

最关键的,不是不可以设计。

而是“设计”不能针对自己的“需要”而随意更改,数学就是表达这种一致性“设计”的工具。“设计”有没有变化,数学可以使之一目了然。

许多人忌讳数学,对他们有利的是,可以利用模糊与随意来保证自己不错,更重要的,保全自己的所谓“面子”,至于什么“科学性”、“可观测性”,不过是骗人的幌子。这些不肯承认自己有问题的人,其实心里比谁都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但这对他们并不重要,保全面子更重要。

于是,“削足适履”、“随机应变”,频频登场了。其结果,不过“欲盖弥彰”。

说句实在话,bear的这种思维,在经济学路上不会走多远。这并不一定说他走“错”路了,而是他的态度决定他不会走多远。

再说句实在话,“需求定律”这类东西,恰好反映了中国式的经典语言:模糊而玄奥。不摒弃这种语言,“科学”研究不过是逢场做戏而已,因为这种语言本身就表现了另一种精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3:14:00

数学语言也有模糊之处,但坚持使用它的人利用其掩盖自己失误的可能性更小许多。

另外,如果一个人没有好的态度,他使用什么语言都是表面的,他会利用各种语言掩耳盗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3:1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3-12 2:58:00的发言:

这里面的关键不是“货币”,而恰恰是“价格”。

“价格”之定义的不明确,导致其量纲不明确,导致推理混乱。

与“货币”无关的“价格”,如果定义它的“升降”呢?

如果没有定义好“升降”,何来“需求定律”呢?

价格或者价值的“尺度”问题,在多种商品情形下,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要“比较静态分析”有意义。但我不以为这个难题因引入“货币”而得到解决。

许多人做到了,那也很可能是考虑到哪种成本更低之后的选择——经济学幽灵又悄然而至了。

比方您这儿的成本,究竟是“货币有关”呢还是“货币无关”?

我认为,更多的时候恐怕还只是一种武断的假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3:2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3-12 2:53:00的发言:

“需求定律”对“多商品消费”的解释,并不比其他说法强在哪里。首先从逻辑上说,需求定律根本没有(也不可能)说明“多商品-多价格”相互影响的关系。它充其量只描述了一些偏导数的符号而已(甚至连这些也做不到)。而对这些偏导数中各量的约定,从来都是根据“运用者”自己需要而定的,而没有始终一致的约定。

如果我们坚持“多商品”,恐怕确实没有什么“需求法则”,因为没有合适的尺度。

但是在通常的情形,实际上我们的分析隐含坚持了两种商品的范式,另一种被我们假定为“不变”的商品可以看作“货币”。

这样的方法,在实际使用中的经济学思维中,是常见的。我觉得您也经常用。

这当然不“精确”,但合用,也符合经验事实。或者,用彭加勒的话说,这是节约思维成本的约定主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3:23:00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把“价格向量”理解成一组各种物品彼此交换的实物比例(在这个意义上,不出现“货币”,讨论“价格升降”是没有意义的),一般均衡存在的9个条件中也没有关于“当价格升降后会怎么样”的阐述。

一般均衡的定义,也不会涉及“价格升降”这种表述,只是说,哪种“所有物品相互交换的比例”如果满足哪种条件,意味着它们对应着一个均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3:28: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7-3-12 3:15:00的发言:

价格或者价值的“尺度”问题,在多种商品情形下,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要“比较静态分析”有意义。但我不以为这个难题因引入“货币”而得到解决。

许多人做到了,那也很可能是考虑到哪种成本更低之后的选择——经济学幽灵又悄然而至了。

比方您这儿的成本,究竟是“货币有关”呢还是“货币无关”?

我认为,更多的时候恐怕还只是一种武断的假定。

这要看“局部分析”还是“全局分析”了。

如果做局部分析,“货币”还是需要的,至于拿什么充作货币,则是次要的(但一旦确定,必须保持一致)。

有了“货币”,我们可以定义局部分析中的“价格”、“收入”、“成本”。而不谈什么空洞的“实际收入”。

就全局分析而言,不需要引入“货币”,我们只保留“偏好”、“技术”、“禀赋”就足够了。什么“成本”、“收入”之类的概念都可以精简(不是不可以引入,而是可以精简)。

喜欢谈“成本”、“交易成本”的人,其实喜欢做局部分析,但他们常常不认真考虑“成本”的量纲,而空谈“成本高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3:3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3-12 3:09:00的发言:

最关键的,不是不可以设计。

而是“设计”不能针对自己的“需要”而随意更改,数学就是表达这种一致性“设计”的工具。“设计”有没有变化,数学可以使之一目了然。

许多人忌讳数学,对他们有利的是,可以利用模糊与随意来保证自己不错,更重要的,保全自己的所谓“面子”,至于什么“科学性”、“可观测性”,不过是骗人的幌子。这些不肯承认自己有问题的人,其实心里比谁都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但这对他们并不重要,保全面子更重要。

于是,“削足适履”、“随机应变”,频频登场了。其结果,不过“欲盖弥彰”。

说句实在话,bear的这种思维,在经济学路上不会走多远。这并不一定说他走“错”路了,而是他的态度决定他不会走多远。

再说句实在话,“需求定律”这类东西,恰好反映了中国式的经典语言:模糊而玄奥。不摒弃这种语言,“科学”研究不过是逢场做戏而已,因为这种语言本身就表现了另一种精神。

我并不完全同意张五常先生的观点,但我觉得,张先生推崇的方法---实际上该上推到弗里德曼等人----有其重要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3:34: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7-3-12 3:23:00的发言:

如果我们坚持“多商品”,恐怕确实没有什么“需求法则”,因为没有合适的尺度。

但是在通常的情形,实际上我们的分析隐含坚持了两种商品的范式,另一种被我们假定为“不变”的商品可以看作“货币”。

这样的方法,在实际使用中的经济学思维中,是常见的。我觉得您也经常用。

这当然不“精确”,但合用,也符合经验事实。或者,用彭加勒的话说,这是节约思维成本的约定主义。

我当然可以经常用,但我绝不谈“Giffen goods”、“需求定律”这类无聊的概念,说它们“无聊”,在于它们没有确定的含义。

“两商品”中一种做“货币”,那货币的价格算“1”呢?还是用另一种商品来表示?

需求定律,对这些根本不做阐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3:3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3-12 3:23:00的发言: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把“价格向量”理解成一组各种物品彼此交换的实物比例(在这个意义上,不出现“货币”,讨论“价格升降”是没有意义的),一般均衡存在的9个条件中也没有关于“当价格升降后会怎么样”的阐述。

一般均衡的定义,也不会涉及“价格升降”这种表述,只是说,哪种“所有物品相互交换的比例”如果满足哪种条件,意味着它们对应着一个均衡。

是的,但坚持“所有商品”的模型非常不好用。我们假定“两种商品”,照样可以“一般均衡”。这不是想在数学上偷懒,而是这样可以回避“价值尺度”的难题。

只要结论可经验,这样有何不可?至于现实,不要说所有其他条件不变,就是一个条件不变也找不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03:38: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7-3-12 3:32:00的发言:

我并不完全同意张五常先生的观点,但我觉得,张先生推崇的方法---实际上该上推到弗里德曼等人----有其重要价值。

你当然可以推崇他们。

不过,如果你看过一些自然科学发展的书,相信你一定后悔为什么不把时间放在这些书而是张五常的书上。

当你在天空中、不同时间内看到两个“很像”的东西,你说它们是同一天体呢?还是不同天体呢?

地球在“自转”,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呢?其实“观察方法”就在其定义之中。

那些口口声声强调“可观测性”的人,有多少人在用观察方法来定义概念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