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体检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章蓉娅
好友单位组织体检,她决定不去了。
我觉得很奇怪:“单位体检那是福利,有问题可以及时发现,没问题也能买个心安,干嘛不去?”
她却很不屑:“每次体检,一进门就测身高体重,有什么用?还有就是测血压、数脉搏、测视力……这些项目没啥实质性内容,装模作样比划比划,走走过场而已!才千把块钱一套检查,用的都是那些最基础最老式的设备,胸片心电图啥的,怎么可能查得出问题?”
“最基础最老式的检查,往往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可靠的,而且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这些简单检查基本就可以排查基础疾病了,”我解释道。
“例如,测身高体重,可以计算体重指数(BMI指数),如果指数超标,说明你超重或肥胖;简单的血压、心率、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常见的心血脑问题;简简单单的胸片,可以及早发现肺炎、肺癌;简单的妇科检查和宫颈刮片,还可以及早发现宫颈癌……”
“有你说的那么好吗?”好友打断我,像看外星人那样看着我。“就算你说的对,但是体检中心的医生能有好医生吗?我每次去体检,总觉得,那里的医生,估计都是在医院混不下去的边角料……”
“那倒不一定!还没检查呢,你就觉得人家水平不行,那叫心理暗示!”我解释道:“体检中心作息比较规律,常常用来照顾医院里的孕期或产后医生,像我现在产后六个月要哺乳,2领2导2就照顾我在体检中心检查妇科。体检中心有不少博士硕士,平常都是医院临床工作的主力军,我们VIP体检中心甚至是专家和教授亲自坐镇。就算不是专家教授,应付健康体检也绰绰有余。”
“你为什么一定要我去检查呢?”朋友还是将信将疑。
“定期体检,有毛病可以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免小病变大病,大病变死病。”我说了一个朋友的例子。她工作太忙,单位体检连着两年都没参加,最近发现宫颈癌,已经到晚期了。而与她相反,我的好多病人都是体检时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治疗,赚了一条命。“再说就算没有毛病,体检完了也买个心安,能踏实一年呢!”
我说地口感舌燥,好友终于被我说服了。“既然你这么说,那我还是参加单位的集体体检吧,反正不花钱。要不是单位组织,估计没多少人会自个儿掏钱去体检——医保都不给报!”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感叹道。不少疾病,如果早期发现,不仅治疗比较简单,费用少,病人生存质量也好,但若是晚期才发现,不仅难治,而且花钱更多,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要是一年一次的体检能够纳入医保,虽然从眼前利益看,医保体系需要额外支付体检费用,但如果所有的病都能早发现早治疗,从远期和宏观考虑,其实是省钱了。”
已经决定去体检的朋友又有了新的疑虑:“我周围有人说集体体检项目太少,不如自己花钱做一套几千块的,这样才能查到所有该查的东西。你觉得有没有必要?”
“如果此前没有生过别的病,基础体检就足够了,”我说。“没有必要非得又贵又全。”
不过生活中,有朋友这种想法的人的确不少,甚至有人不惜花上近万元做PET-CT全身检查。许多人对简单的化验、普通的检查项目、传统的检查手段不信任,总觉得贵的、新的、高端的才是好的。其实不然。例如,检查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时,传统超声波的准确度要比核磁共振高;检查妇科的大部分良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卵巢囊肿等,B超已经足够。一般高端的体检套餐会包括CT、胃镜、肠镜、心肌酶谱、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电图等项目,但对一个健康人而言,没有特殊疾病,是不需要做那些检查的。这些昂贵的影像检查不能带来检查者所期待的价值,反而会带来一些创伤。例如,做PET-CT和CT都要“吃线”(放射线);做胃镜、肠镜会带来潜在的手术风险,如穿孔、出血、感染等。毋庸讳言,核磁共振、PET-CT等影像检查的准确度比较高,但它们更适用于有病灶的病人,而不是健康人群。
因此,检查并非越贵越好。选择体检项目时只需考虑两个因素:1、这个检查是否必要?若是可查可不查,那就不用查。2、这个检查能否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检查,再便宜也不查。能够解决问题的检查,选择性价比最高、对人副作用和创伤最小的。
目前很多体检中心推出了价格上万的“防癌套餐”,说句实话,这对普通的健康人真是没必要。但人们对这类高价套餐仍然热度不减,我想原因有三:1、很多老百姓不了解健康体检的目的,也不了解那些昂贵的高端检查项目的利弊;2、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不知道该怎么花钱,以为越贵越花钱就一定越好;3、部分体检中心受到经济效益的驱动——大白话讲,就是为了赚钱呗!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王昉
fang.wang@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