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95 9
2012-06-14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4日07:20 环球时报   谢宝富
  这两天,一些媒体新锐们将矛头对准了烟台苹果。笔者愿意相信这种行为是出于媒体对社会监督责任的承担,一如鲁迅先生对国人的“骂之深”,是源自“爱之切”。即使一时监督失准、批判有过,也远胜于某些永唱赞歌的人。
  但值得探究的是,在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成为过街老鼠的今天,“药袋苹果”事件产生的社会反响,两极分化问题十分严重。微博上甚至有80%的网民对该报道“表示质疑”,理由是报道只采访了几个当地果农,有以点代面、过于煽情之嫌。而且将个别人的话语作为反映社会普遍现象的根据,证据本身似也有失推敲。
  此后,包括媒体、相关ZF部门、果农群体等都发表了各自的说法,但“药袋苹果”事件至今尚无定论。显然,烟台苹果到底有没有问题,不能仅看记者的爆料,更要看权威检测部门的报告。但一些大城市的超市,已经开始减少或不进来自山东的苹果,甚至有一些人打算这段时间干脆不吃苹果。
  “药袋苹果”事件再次展示了媒体在现代资讯社会的影响力。如今,人类直接行为的空间趋小,社会大众心中的人物形象或事件原委多是记者、编辑等媒体人“塑造”的。比如甲、乙两个人,同样各做了5件好事、8件坏事,如果媒体人只报道甲的5件好事,那么展现在大众面前的甲就是好人;如果媒体人只报道乙的8件坏事,那么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乙就是坏人。本来差不多的两个人,社会形象就因此完全相反。
  在所有的新闻原则中,真实性原则是最难秉持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为了生存,媒体适度追求轰动效应,适度煽情,也在情理之中。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媒体也不能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漠视新闻真实性原则。诱人的烟台苹果确实有被套在药袋中长大的,但该现象在烟台或许真像众多网友和果农所言并不普遍;烟台苹果至少年年大量出口国外,其质量经得起严苛的国外检测。这些年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不少见,但也出过“纸包子”这样的乌龙事件。如果我们本着真实性原则,珍重事实本身来报道,则既可引起社会对于食品质量的关注,有利社会监督职责的履行,也可令人心服口服,减免无端的社会风浪。
  真心奉劝那些一看有人排队买房便惊呼“某市惊现彻夜排队购房”、一见生姜涨价便大肆炒作“姜你军”的传媒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新闻人的操守与原则。▲(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6-14 09:07:33
很同意楼主观点,现在的媒体做得有些不专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4 09:15:47
狗仔队,疯狂的狗仔,狗仔也疯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4 09:31:40
环球时报一直是和谐社会的先行者,以遮遮掩掩为能事。既然迟迟没有官方的结论,根据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媒体进行大胆推测也不为过。古代皇帝还要求御史闻风而奏,谢宝富先生对媒体的要求也过高了。我相信谢先生今后一定不敢大吃烟台苹果了,顶多也就象核电站事故后的日本人那样秀一下而已,虽然他的音调挺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4 09:49:21
谋生的手段而已,都是局中人。已为之事为何强求他人不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4 09:53:14
只能說不法的商人會借用別人的成名牌子來為自己賺錢的,媒體報導出來是因為他們盡了自己的責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