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959 3
2012-06-20

2881.星系与原子

2012.6.20

我曾经说过:星系是放大的原子,原子是缩小的星系。从外观上看确实如此,从星际间的关系来看可能也是如此。

举例来说:地球只有一个卫星月球。数十亿年来多少小行星插肩而过,或陨落到地球表面,没有一个成为第二个月球。自由电子的数量也很多,可核外电子的数量、质量和运行轨道总是与核内质子的数量、质量、相对位置、电荷的情况存在内在的联系。

星系存在扩大的可能,而原子也存在相变的可能,但会保持内在的均衡。

恒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核聚变,质量就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不是减少,而是增加。行星的质量也每时每刻都在改变,通过表面宇宙射线带来的有限核聚变和陨石的接受。

系统内星球的质量破坏了相应的关系就会有多余的物质逃逸,逃逸的物质会在太空凝聚成彗星、小行星、陨石的一部分通过陨落和挥发参与星际间的物质循环。

恒星的质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体内物质发生相变,自己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二级恒星和行星的数量、质量、运行轨道等方面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这是自然、缓慢的成长过程,可能出现暂时、局部的不平衡。

恒星的物质相变可能存在极限,达到临界点就会转化为超新星,开始新的物质循环。这是一种局部现象,而不是宇宙的起点和终点。

星系间的碰撞和吞噬、融合、湮灭也会产生宇宙局部空间里的物质巨变,同样不是宇宙的起点和终点。

所以,宇宙诞生的爆炸理论可能是一种源于局部现象的误判。

星际间不仅存在吸引力,也存在排斥力,特别是系统内同级恒星和行星之间必定存在排斥力,它们的运行轨道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临界点会发生二者的转化,这就是所谓核力。

所以,我们不必担心系统内星际间的碰撞和所谓引力叠加,计算星球质量时要考虑二级恒星、行星、卫星的质量和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原子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星球和星系的,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转化的可能。现实是所有的星球和星系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存在着与原子类似的结构和运行规律。

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本就紧密相连,结合起来考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有利于二者的探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6-20 07:24:57
主观猜想,我上高中时也这么想过,不过不能证明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20 07:38:16
楼主能绘出宇宙外边是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20 08:26:01
这是很好的想法,支持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