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960 3
2005-03-20

海归者学术头衔争议频发 锦上添花勿过犹不及

  ●中国青年报 20050228

  杨杰

  时间:2004年

  质疑焦点: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身份

  经过:杨杰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的身份受聘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院长。有人到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ofColorado)的网站查找,找不到有一个终身教授名叫杨杰,只有一个在其医学中心所属的全国犹太人医学研究中心(NationalJewishMedicalandResearchCenter)LawrenceJ.Wysocki教授实验室打工做博士后研究的杨杰博士。

  董关鹏

  时间:2003年

  质疑焦点:博士身份、职称与作品真假

  经过:董关鹏作为教师代表主持了清华大学学生与来访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的对话活动,成为新闻人物,并被媒体称为清华"十面博士"。有人对其英国杜伦大学东亚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哲学博士身份提出质疑,称他"读过博士而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有人还质疑他的多种头衔及作品。此后,董关鹏修改了其网上简历,但没有明确表示是否获得博士学位以及何时获得。

  吴征

  时间:2002年质疑焦点:巴林顿博士学位

  经过:"阳光卫视"公司执行主席吴征的巴林顿博士学位在网上受到很多质疑。有媒体调查时发现,巴林顿大学在自己的英文网站上承认:"巴林顿没有被(美国)教育部的任何机构认可"。阿拉巴马州高等教育委员会项目署也表示:"巴林顿大学也没有得到阿拉巴马州教育局的认可。"

  周金荣

  时间:2002年

  质疑焦点:美国哈佛大学最年轻的中国教授

  经过:有媒体报道在周金荣教授回国参加南京大学百年庆典时说,周金荣是哈佛大学最年轻的中国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营养与代谢实验室"营养与癌症"课题的负责人。但有人在查阅哈佛大学下属医学中心外科系公布的资料时发现,周是该系一名"讲师"。美国职称系统与中国不太相同,一旦成为"讲师",表明他走上的是技术支持的职业道路,很难晋升为真正的教授,或许能成为"研究助理教授"。

  蔡义发

  时间:2002年质疑焦点: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身份

  经过:英华国际公司董事长蔡义发到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建造"中国哈佛大学",媒体在报道此事时提及他是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有人查阅了蔡义发创办的"英国国际学院"网站,其中文版也声称"1996年,蔡教授当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但其英文版没有提及。为此有人提出,蔡义发的身份不过是任何人只要交费就能加入的"英国皇家艺术、制造和商业促进学会"会员。

  黄振春

  时间:2001年

  质疑焦点:美国宇航局首席科学家身份

  经过:据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首席科学家"黄振春率领一个由7位"留美博士"组成的"旅美高科技人才博士团队","回国作贡献",创办了3家公司。有人质疑,其"美国宇航局首席科学家",只是美国宇航局所聘的一个合同公司的工作人员。

  周春生

  时间:2000年

  质疑焦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身份

  经过:北京某报报道了北大举办的一次经济论坛,其主讲人之一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首席经济学家周春生。有人质疑,周春生只是美联储的普通工作人员。后周春生声明,"在我提交的任何简历上从没有出现过美联储首席经济学家头衔"。

  杨池明

  时间:1999年

  质疑焦点: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命与健康研究所主任身份

  经过:据《科技日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命与健康研究所主任杨池明,揭开了百年来困惑科学家的疯牛病成因之谜。有人质疑,其身份中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所,是杨池明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注册的一个"生命科学与健康"的商用名称。

  (边集整理)

  

  锦上添花勿过犹不及

  ●原春琳(中国青年报 20050228)

  近年来,关于海外归来学者的荣誉头衔涉嫌夸大其词,专业履历和专业荣誉"局部失真"的争议事件屡屡发生,不绝于耳。

  这些"局部失真"争议,往往是发生在中外学术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以及翻译时的一词多义上,有心或者是无意地夸大了个人的工作或学术成就。比如,一个国际著名机构的普通工作人员却说成是首席xx家;参与过一部动画片的制作,却说成是主创了一部大片。

  客观地说,大多数个人履历"局部失真"者,即使没有这些修饰,依然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往往毕业于名校,拥有令人羡慕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学术经历。因为优秀,他们被一些著名的机构聘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堪称社会中的精英分子。

  仅凭本身的实力,他们就足以赢得公众的尊重和敬仰,完全没有必要再进一步"包装"自己。锦上添花是每个人都乐于见到的事情。但殊不知过犹不及,就变成画蛇添足了。

  这些争议事件中的很多主角,在高校任教。所谓言传身教,这种争议频发,对学生的"示范效应"令人担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3-22 22:49:00

这只能说明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高等学府,都没有办法识别一位教授的真才实学。或许这些高校的领导可能精通信息经济学,然后简单地信息经济学的信号甄别和信号传递的例子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了,把学历和国外的头衔作为甄别研究人员才能的唯一可用的信号。

真可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22 10:41:20
真正有本事的很少会考虑回国,特别是能够拿到终身教授的,那才是真正的大牛。所谓助理研究员都是混不下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22 19:27:12
这都是为了啥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