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后的欧洲,农业凋零,亚当分析了原因,认为是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当局采取了自以为聪明的可以从农民那里剥夺更多的方法,结果确实忽略了农民自身的主动性,因为这些政策导致农民主动性低落生产效率底下,蛋糕小了,于是各方5的收入同时降低.曼困在<经济学原理>中谈到一个公共地的概念,我觉得挺有意思,可以用来诠释这件事情.如果大家做事情都是为了别人,为他人做嫁衣裳,那积极性自然是大受打击的,但你不能说是人的觉悟低,因为试问有谁有资格有权利去占有别人的劳动,纵使一部分人拥有一个集体的部分权利,为大家做公共事情,但谁的心地都明白这其中的猫腻,而且所谓集体其实只是帮助大家作好各自的事情,协调大家的利益,而不是说剥夺大家的利益.小时候生活在农村,80年代初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好像一夜之间,大家都有钱了,家家买了自行车,家家都有了一两块手表,然后是缝纫机,等等,这当然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果.这方法就是亚当思想的真实体现.
现在农村的情况比城市差了很多,但这原因就是生产技术的原因,可能我们的耕作技术太落后了,也可能我们对农业的理解落伍了,可能农业不能再仅仅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简单操作了,农村是落后的,但农业永远不会落伍,应该是把农业当作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去正确经营与管理,当然是用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理念去做这些事情,当然这会碰到剩余劳动力等等的问题.但只要方向是正确的,有问题也没办法,解决呗.
罗马帝国衰亡后,在农村经济一塌糊涂的时候,都市却自顾自的繁荣起来.亚当认为是农村太让人失望,稍有能力的都跑到城市的原因.这跟当下我国的情况何其相似.但是这种繁荣注定持久不了,城市的生产物必须找到消费市场,否则接踵而来的就是城市跟着衰落.农村的繁荣与否就是大部分制造品有没有市场的原因.当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而仓库积压产品也跟着越来越多,于是工厂资金中断,生产低迷,开始裁员,大量失业,游民四处晃荡_可想而知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城市的形成最早可以上述到人类分工的开始,一部分人脱离了农业畜牧业的劳动,转而从事一些技术活,为一线的劳动者提供后勤服务,通过交换获得自身的生活必须.当生产力越来越发达,生产物越来越多,人口随之增加,土地更多的被开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我们后来所定义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对他们的制造品或其他服务需求越来越大,光靠走街串巷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定时定点的情况出现,长久下去,集市就形成了,然后是小镇,然后是城市.我的理解就是这样.
最初这些城里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技术成不了气候,有钱的大老都是地主,这些人的素质也不咋地,中国人以前排列职业排行榜是这么说的"士农工商",确实也有道理.但好在这些人有见识,书读的不多,但行走江湖,知识也获取了不少,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来是有异曲同工之效的,再说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对陌生人的接受度及理解度都比较强,更容易走到一起.因为这样的认得素质条件基础的存在,又因为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确实有必要把一些事情搞搞清楚,有利于大家和谐相处和谐生活.于是内外结合,就产生了城市的管理制度,使之不仅成为一个生产集散地,同时城市也成了一个生活中心.按照这种思路下去,西方的城市管理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国家管理制度应该最初发端于此.我记得多年前读<悲惨世界>,一直搞不明白那个冉阿让怎么如此便当的就当上了市长,现在知道了,因为他打造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而西方城市的市长制度最初就是因为老百姓认为有必要找这么个人来干这些事才产生的,而不是当官的认为有必要找这么个人来管理百姓才产生的,所以他这个扎根百姓的人才可能以一个外来人的身份而当上市长.也因此我明白了所谓民主这东西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与之相关的选民选举是有存在土壤的.因为一切原本就是老百姓为了自身生活更好而自己采取的措施.只是在有些情况下,这方法被盗用了,同时民意也被扭曲了而已.这样说又让我想起了<社会契约论>.前两天看到几句话,说<国富论>不仅仅只是经济学著作,其中隐含了较多的哲学知识.确实如此,优秀的著作本就是包容性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