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333 14
2010-02-01
(合作者kerry)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一部圣经,其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这一思想至今仍旧是市场经济崇尚的力量,在自由与干预纠结这么多年后,依旧是难分高下,虽然它们的对抗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最终两种思潮还相互渗透,然而到目前为止,也只在长期分析中趋于观点一致,而短期内它们的观点依旧是对立的。其实我们现在来看,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它们很简单的融合在下面的这个方程中:

在前面我们分析过干预的一些基本前提,原本以为根据这个方程,大家都能够看明白自由经济的适用条件,所以也就没有特别说明,可是这却造成一种不利的影响,认为这个方程似乎就是一个干预经济的方程,似乎就是专门为干预经济而建立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个方程同时描述了干预和市场经济的适用条件,今天不得不再回过头来阐述一下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
我们曾经假设一个封闭的小系统,来模拟方程运动的实际情况,其中有一个工厂,如果这个系统中的部分人有足够的货币,来消费工厂生产的产品,这个时候,货币会流向工厂,工厂会用这些货币进行再生产,完成再生产后,货币就会回到人群中,于是这些货币中就有一部分再次流向工厂,促使工厂再生产,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振荡过程,而我们知道,大多数工业产品属于耐用品,不是一次性产品,当一个人购买了这个产品后,就会不再有需求,哪么,流向这部分人的货币将会沉淀下来,除非有新的产品产生,才会激活这部分货币,那我们现在来看,这个封闭的系统的振荡将是一个先增强后衰减的过程,最终的趋势是停止振荡,也就是企业彻底停产,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需要国家的干预就可以维持,但是要使系统一直无阻自由振荡,那就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市场的需求是无限的,人们等着消费工厂生产的产品;二是系统内部不断产生新的工厂,生产新的产品,使得那些被沉积于个人手中的货币不断释放。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哪么系统将自由的震荡下去,这两个前提应该是自由市场存在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哪么,自由市场最终会衰竭的,因此,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应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现在我们无需考察斯密生活时代的英国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知道,斯密生活的时代一定是市场很大或者处于变革期,新产品不断涌现,或者二者都具备的时代。
那么,我们就回头来看看历史是不是这样的:
在网络里搜索英国那个时期的历史,还真的很难找到详细的描述当时社会状况的,不过《大国崛起》倒是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里就摘取片段,来感受一下英国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大国崛起》第四集:工业先声开头,有这样的一段综述:
三百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并开始对遥远的西方产生了兴趣。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 ;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这个就证明了理论推论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接下来我们摘取一些片段,更深刻的感受一下那个时代如黑洞般的市场需求: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 教授 理查德•哈丁
  英法七年战争对英国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海战第一次,对欧洲的外交格局产生了决定性作用。西班牙和法国再不能忽视英国的力量,如果对英宣战,他们就会失去重要的领地。
  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为了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几乎整个英国都被动员了起来。一位英国棉纺主,从他在伦敦的经理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你能生产多少平纹布,好的次的我们都要。” “你必须想办法发明,在工业中你们大有可为,……”
市场上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首先出现在纺织业,因为这个行业的产品与普通人的生活最密切相关。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新的发明一个接着一个,英国开始一步步接近“工业革命”的起跑线
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历史学 教授 罗伯特•福克斯
250年前,英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 、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一本英国刊物称,“工程技术的贡献大于战争和外交;它的贡献大于教堂和大学;它的贡献大于抽象的哲学和文学;在改变社会方面,它的贡献大于我们法律所作的贡献……”
在这种全民性的崇拜中,一个新兴阶层表现得最为虔诚,因为技术和发明与他们有着最为密切的利益关系。这个阶层当时被叫做“工厂主”,今天被称为“企业家”。 1773 ,正是他们中的一员挽留住了想要前往俄国的瓦特,他的名字叫马修•博尔顿。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教授 尼古拉斯•克拉夫茨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种经济的自由化是在英国早已取得了在工业领域绝对的领先地 位后才得以实现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后,我们才进入了自由贸易的时代。
为了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用武力迫使一个又一个国家打开了大门,迅速扩张成为一个“太阳不落的帝国”。在这个帝国里,一个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逐渐形成。英国的经济学家杰文斯1865年曾这样描述: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已扩展到地球每个温暖地区。”
居高临下的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扩张,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到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 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 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工业化进程,也改变了英国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时间第一次被精确到以秒为单 位,而火车和汽船则开始代替马车和帆船。1814年,世界上第一个蒸汽火车头在英国诞生 1830年,蒸汽机车开始在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上奔跑;到1851年,英国已经拥有22个铁路网络,铁路总长度约13000公里,相当于今天中国6条京广铁路。
普鲁士的国王曾羡慕地说,“不列颠……的经济地位发展到了国民生产和国民财富为古往今来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高度。”
所有这些,让我们清晰的看见斯密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那是一个市场需求如黑洞般的时代,并且正在孕育着和发生着新的变革,而这些正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条件,因此我们不用去看这段历史,完全能够从理论上导出这个背景。
最后,要说明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全部都符合经济学基本规律,到目前为止,重构经济学理论也只发布了三分之一,还不足以解读全部的历史信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2-1 10:33:32
先排先消费理论不说,因为本人认为消费不是经济学的根,对劳动力的控制和交换才是经济学的根。这中间你就忽视了很多主要的因素。

有一个问题,你高度抽像的模型是从哪的来的,细仔分析这完全脱离实际,也许你们会说分析需要抽像掉多余的枝叶,但你抽像掉的不是枝叶,而是把最主要的枝杆抽像掉了。建议你应该去研究工业内部各部门的联系,从生产积累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一个时间周期内,长周期工业的自我循环升级所需的资金远胜于靠工业短期所需的利润,这就导致为工业服务的金融体系的产生。我们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并不是工业革命的诱因,军国主义扩张才是工业文明诱因,而工业的革命的产出发展了资本主义。
   而《大国崛起》很多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工业革命的时间起点纺织品产业的兴起,然而煤铁复合体的形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如果给工业革命作出确定定义——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资源采集业和金属(
确切说是可精密加工的材料,后来增加了高分子材料等)加工业在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后互相促进,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加工精度和个人生产效率,将其他部门卷入自升级体系,最终建立大工业体系为整个经济体系提供稳定的负熵流的过程。
   在煤铁复合体没有形成之间,在农业手工业时代,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是不能相互影响的,如果某个高超技艺的师傅过程,那么他的技术、工艺就有可能带进坟墓,而不是在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
    因此煤铁复合体的形成,才是工业革命的真正标帜。
   英国的纺织品就是19世纪,相对于远东的纺织品也没有成本上的优势(不然英国人也不会向鞑清输入鸦片),因为像中国、日本、印度的纺织品行业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和工艺。
    真正给英国人带来利润的是直接的略夺和转口贸易,英国就是靠转口贸易和略夺起家的。早在17世纪,英国建立国营的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和印度的纺织转口到西欧以换取贵金属,同时又通过向远东输出贵金属以再次获取转口商品和供本国纺织业生产所需的原料,英国本国是严禁远东的纺织品在本国流通的,而本国的纺织品到18世纪以前一直是自产自销的。
    相对于亚洲的纺织品一致到19世,英国一直没有优势,英国当时的政策本人归纳为几点1、严禁贵金属在本国直接流通2、严禁本国资源流出,3、严禁在国内市场输入印度和明朝(清朝)的纺织品。4通过国营的东印度公司,向纺织工业提供源料,向与军事有关的工业提供资金。
    特别是1704年英国与葡萄牙签定了《麦修恩条约》后,后者完全依附于英国,形成了由葡萄牙提供贵金属,英国提供转口商品的利润链,而远东特别是中国地区对贵金属的需要是非常强例的,这也是英国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直接,像蠢猪一样的中国人远远不断的用实物去换别人无用的贵金属,而自身的实物资源确大量流出。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英国的工业一直没有取得足够的可供自身循环和升级所需的利润,而是军事的需要,这使得英国需要强化自身的工业(重工业),这就使得英国人不断的发行战争股票为煤体复合体提供资金。

因为略夺和转口贸易所取得的利息,使得英国人乐于这样做,而要维护转口贸易需要强大的军力,这就使他们不得不大量投入资金到军事所需要的工业上,由此工业革命才在19世纪真正爆发。

   显然,工业扩张是违背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的,是违背利润原则的。很多人没有读经济史,想当然的认为工业所取得的利润推动了工业的进步,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0:40:38
请楼主回答一个问题:
   假设工业部门短时间取利的利润可以维持自身的生产和技术升级,那么为什么需要一个为工业部门服务的金融体系、融资体系?   
   还有个人不一定需要消费,个人的金钱一样可以流到金融部门。人们手中持有的金钱的量与消费品的数量(一个时间内的产能)实际上是不对应的,根本没有那么多消费品可供兑现,对于现实来说也根本没有这种产能。
    而你的货币阻理论,无视这种时间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0:49:00
实际上,工业根本不能为英国取得利润,真正为英国取利润的是略夺和对殖民地的转口贸易,但为了维持这种转口贸易和略夺,这就导致军事对工业的需求,使得英国人大量的发行战争股票,最初的证券市场就是因这种战争股票而产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压根不是工业革命的诱因,这种略夺主义、军国主义才是工业革命的真正诱因。而工业革命的产生才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中国人完全就是猪,根本不去读经济史,想当然的认为,工业能带来使自身升级所需的利润,这一结论是他们先入为主的去套相应的历史片段而到的结果,而无视大量不利的史料。他们看到了英国,看到了自由贸易,可根本没有看到工业革命不是自由商业的结果,而是军事的需要。而军事是为殖民略夺和这种有利于英国的转口贸易服务的。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自由商业导致工业革命,是思想上的先入为主。他们用这种观点去找资料,用这种观点去套现实世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0:50:23
按楼主的逻辑,那么金融体系、特别是证券体系根本不需要存在的。而证券体系最初的产生是来源于战争股票。新古典那套理论实际上只适合于计划经济,某种意义上计划是工业革命的内在需要,使得商业与工业的步调一致。

整体工业短时间取得的利润远低于从长周期上维持工业运转和升级所需的资金。对于英国来说能够给他们带来利润的是殖民略夺和这种转口贸易,他们要求殖民地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方便他们掘取更大的利润,而要维持这一点需要强大的军事,这就必然导至军事对工业的依赖性,这才是工业文明的诱因。而自由贸易针对的是这种有利的转口贸易,而不是针对工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工业一直都是亏损的,当初的英国是,现在的美国也是

自由商业,自由资本主义压根就不是工业文明的诱因,现在的美国欠一屁股的外债和当初的英国没有什么区别,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按某种逻辑去套,当然发现不了这一点。

实际上工业的产能与金钱量是不对应的,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工业品被兑现。而“金钱量”(马克思定义的这种“价值”),与实物根本就是不对等的,资本赚的绝大多数钱根本就与实物生产无关,资本主义也可以不通过实物生产赚到钱。看看资本主义国家就知道,价值量占70%以上的是土地,土地随劳动力价格的的升值而升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价值论的对的,“价值”量或者说“金钱量”对应的是“商品货币化的劳动力”,对应的是金钱对人的行为(劳动力)的操控,对劳动力的控制和劳动力之间的交换才是一切社会经济学的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1:24:12
请你证实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你的模型是正确的,那现实世界还需要为工业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做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